双岭区域村镇发展策略——山.巢

艾景奖组委会

2018/08/20 00:04

浏览量

868
作品编号:ILIA-S-20186393
主创姓名:聂铭希
设计成员:彭逸宁 李江平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双岭区域村镇发展策略——山.巢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图注:原始平面图 说明:通过修复改善垃圾填埋场以及工业区对当地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在原有的污染区域建设具有环境更新作用的苗木产业,结合当地的水库资源,形成养殖—种植—工业产业块,增加就业机会、更新产业结构,吸引人口回流,建设产业多元化、环境友好化的新时代乡村

设计说明

双岭村区域地处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背靠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八头岭,因此得名为双岭。西北环山,东南面为经济技术开发工业园,周边绿地覆盖率较高,有大吉岭水库等多个水源。整个双岭村区域由多个村落组成(坪上熊家、双岭、黄杨、南源等),主要产业为苗木种植培育。场地区域存在1、对土壤治理不彻底。2、场地的本底环境开发不充分,垃圾处理厂的存在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3、绿地系统组成不合理。4、对在场动植物资源规划不合理,场地开发过程破坏环境。6、用地能耗过高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通过修复改善垃圾填埋场以及工业区对当地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在原有的污染区域建设具有环境更新作用的苗木产业,通过生态覆膜、土方更新以及植被修复等方法减轻土壤毒性,根据场地本底环境处理地形。在区域内建设适应性产业(如原本双岭地域主要的苗木、陶瓷烧制等产业)结合当地的水库资源,形成养殖—种植—工业产业块,增加就业机会、更新产业结构,吸引人口回流,建设产业多元化、环境友好化的新时代乡村。

图注:原始平面图 说明:通过修复改善垃圾填埋场以及工业区对当地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在原有的污染区域建设具有环境更新作用的苗木产业,结合当地的水库资源,形成养殖—种植—工业产业块,增加就业机会、更新产业结构,吸引人口回流,建设产业多元化、环境友好化的新时代乡村

图注:地理区域定位 说明:双岭村区域地处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背靠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八头岭,因此得名为双岭。西北环山,东南面为经济技术开发工业园,周边绿地覆盖率较高,有大吉岭水库等多个水源。整个双岭村区域由多个村落组成(坪上熊家、双岭、黄杨、南源等),主要产业为苗木种植培育。

图注:场地元素分析 说明:场地区域内以及周边区域绿地覆盖率高,但由于工业园以及麦园垃圾填埋场的存在,实际上工业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图注:鸟瞰示意 说明:

图注:人地关系模式 说明:

图注:现状问题 说明:1、对土壤治理不彻底 2、场地的本底环境开发不充分,垃圾处理厂的存在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3、绿地系统组成不合理 4、对在场动植物资源规划不合理,场地开发过程破坏环境 6、用地能耗过高

图注:对应策略 说明:对于场地的重建规划,从三方面着手:1、生态更新;2、景观营造;3.产业规划 生态更新包括:地形堆体整形与处理、封场覆盖系统、生态修复系统。最终,结合封场后的填埋堆体,配合周边生态园林区景观带,可对封场项目进一步生态修复,建设环保公园。 在这里我们将“环保”、“绿色”概念作为主题,将修复更新的场地作为生态型公园绿地和第二自然地规划,合理安排居民村镇社区/山岭绿地以及修复后的垃圾填埋场地区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人地生存空间和产业地块

图注:场地棕地修复方法 说明:在场地中棕地的治理方式基本包括覆盖、修复、回填和综合利用,将存在垃圾/工业污染的地块做棕地修复处理,通过生态覆膜、土方更新以及植被修复等方法减轻土壤毒性。根据场地本底环境处理地形。在区域内建设适应性产业(如原本双岭地域主要的苗木、陶瓷烧制等产业)

图注:垃圾填埋场区域改善方法 说明:村镇居民社区中心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社区宣传活动中心。棕地修复区域原本作为垃圾填埋主要区域的场地,在修复后作为修复性自然景观存在。后工业景观公园后工业景观公园,以生态为主题,展现出人类工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营造一种荒芜城市,工业肌理与自然共同生长的景观环境。风景旅游区面积占整个场地的45% ,作为场地中最大的第二自然区域,保留了较好的生态基础,形成场地的“生态”后花园。

图注:场地资源途径 说明:规划场地地处南昌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旁,具有丰富的旅游观赏资源和工业资源,在麦园垃圾填埋处理场改造修复后,在原地块实行苗木种植产业建设,改变双岭区域单一的产业模式,结合水库养殖、旅游观赏、刺激本土经济,增加人口活力,使得人口回归,资源/产业/生态结合发展

图注:植物配置方法 说明: 道路主干大乔木树种选择主要以木槿、桧柏、龙爪槐、臭椿、银杏、为主,种植园区内不同路段两旁,起到识别性强,营造整体行道树景观; 低层修复地被采用自然种植的手法,根据场地覆土深度,见缝插绿,主要以扶芳藤、小叶黄杨、沙地柏、麦冬、青绿苔草为基底,种植圆柏绿篱以遮挡建筑物外立面,增加绿视率; 其余人造区域采用营造人造森林的手法,常绿林和落叶林结合,外层种植悬铃木,内侧种植国槐、臭椿、榆树,在围栏上攀爬五叶地锦或种植蔷薇,并能形成丰富的秋色叶景观效果。

设计感悟

我们希望通过修复改善垃圾填埋场以及工业区对当地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在原有的污染区域建设具有环境更新作用的苗木产业,通过生态覆膜、土方更新以及植被修复等方法减轻土壤毒性,根据场地本底环境处理地形。在区域内建设适应性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更新产业结构,吸引人口回流,建设产业多元化、环境友好化的新时代乡村。并寻求一条为这类因工业区以及垃圾填埋、火电等人造区域污染的郊区村落注入新活力的方法。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