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市·憩于村”京杭大运河沿线乡村海绵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8/08/18 23:03

浏览量

1093
作品编号:ILIA-S-20186309
主创姓名:彭泽群、罗贯一
设计成员:彭泽群 罗贯一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风景区规划
项目名称:“隐于市·憩于村”京杭大运河沿线乡村海绵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图注: 说明:

设计说明

人们因运河聚居形成村落。从一砖一瓦的搭建与兴修,到一草一木的栽培与耕作,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相互作用,创造了村落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村落记录着在漫长的时间人是如何去阅读和理解自然,如何智慧并谦逊地改造土地,营造生活。这是一种乡土的景观,一种文化的传承。 然而,由于运河水体的污染、生活设施的缺乏、以及都市发展机遇与繁华生活的诱惑,逐渐离开村落走进城市。由于人的聚居而形成与繁盛,也因人的离去而渐渐荒废。 课题研究区域位于天津市南运河城郊段,与静海县小河滩村、大河滩村及小口子门村周边地带。本课题基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以南运河水文修复和生态治理为出发点,完善运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周边乡村村民与游客提供线性游憩系统,以期带动运河沿线乡村产业振兴,实现运河乡村文化景观有效保护,重建人、地、河的新关系纽带,达到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本方案通过设计一条贯穿在林间的纽带,划分出运河码头、鸟类自然保护区、林下牧业隔离带、阳光草坪、河流剧场、湿地生境保护区,设立运河文化博物馆、观光码头、智慧农田、民宿体验区,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提升运河两岸村民福祉,改善人居环境。

图注:总区位&历史线 说明:

图注:降水分析&气温分析 说明:

图注:用地适宜性分析 说明:

图注:人群分析一 说明:

图注:人群分析二 说明:

图注:鸟类迁徙图 说明:

图注:植物分析 说明: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

图注:场地功能优化分析 说明:

图注:运河生态修复策略 说明:

图注:生态驳岸系统 说明:

图注:智慧农田系统 说明:1.种植具有薄秸秆层的基地以降低地下水位并防止土壤盐渍化 2.间作种植模式(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套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水土生产力和减少蒸发 3.用生态沟渠滴灌,以提高水效率,减少蒸发,土壤盐碱化和径流污染。 4.遥感系统监测用水需求,以更精确地灌溉

图注:农业间作模式 说明: 在该地点设计的行间作类型之一是番茄,白菜,胡萝卜和洋葱,间作1年轮作。秸秆层被铺平,然后在田间等待分解,冬季将用红三叶草休耕。滴灌适用于这种类型的间作。洋葱可以减少施用于农场的农药。这种间作可以为不同季节的当地人提供各种节目。在这种类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可以节约75%的水,经济可以提高25%,肥料的50%可以减少。

图注:运河前广场 说明:

图注:林下牧业平面图 说明:

图注:生态湿地平面图 说明:

图注:湿地公园平面图 说明:

图注:乡村民宿平面图 说明:

设计感悟

本方案引入乡村海绵体理念,协调运河周边村落和健康生态系统的需求,通过生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兼具美学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修复运河水体污染、生境断裂、生物链缺失、湿地资源破坏、驳岸硬化等问题。同时,为村民和游客提供观景及活动场地,实现野生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共生永续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南运河近郊乡村部分河段为例,对大运河沿线海绵体的生存现状、格局特征、量化技术、规划策略与方法展开具体研究,通过南运河近郊段乡村海绵体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运河文旅产业及周边乡村的复兴与永续发展。 (1)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南运河、天津近郊小河滩和大河滩村景观海绵体的生成语境、演进机制、阶段与模式进行解析,为大运河乡村景观海绵体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2)以深入剖析南运河城郊段乡村景观海绵体的生态格局与特征为目标,对乡村景观海绵体研究的不同方法量化途径进行优劣分析,选取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和GIS的量化分析法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建立大运河沿线乡村景观海绵体的最优格局。 (3)对大运河沿线乡村景观海绵体的规划法则进行具体分析,结合规划实践提出相应策略,为乡村景观海绵体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方法途径,实现乡村景观海绵体的保护与利用、生态与文化、体闲与教育、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