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间的智慧课堂——普格民族中学坡地改造

艾景奖组委会

2018/08/16 23:44

浏览量

332
作品编号:ILIA-S-20186200
主创姓名:袁畅
设计成员:汪玥婷 贺梓源 窦雅琳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田园间的智慧课堂——普格民族中学坡地改造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图注:效果图2 说明:该效果图展示了田间梯田教室的场景。上方的高架桥,是一个瞭望的窗口,彝族人爱歌唱,可以对着山下放声高歌。屋顶梯田花园,是和下方梯田同一个肌理形态,作为植物实验田。下方为教室。

设计说明

本设计为四川凉山州普格民族中学坡地改造,该校位于海拔1542米的山顶,距离山下县城高差122米,雨旱季分明,由于过度放牧土壤裸露,雨季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曾经的乡村,为了孩子读书将最好的田地给私塾先生,而现在大规模建设住宅用地,将教育用地设在山顶。山里的孩子们据调查成绩偏低,知识面短,上大学上高中的比例少之又少。调查发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校园环境有关,于是将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上山的道路上。通过教学、安全、智慧三大点,做出了五大对应策略。策略一:用梯田形式处理高差,用储水,集水,再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来解决当地用水问题以及园区浇灌问题。策略二:设置快速上山道路线、缓行学习路线、以及汽车路线,供不同人群使用。策略三:种植青稞等可食用型农作物,以及索玛花(映山红)等装饰植物,以及根深的树木来预防水土流失。策略四:室内教室与田间教室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知识与技术双向发展,打造事宜当地地区的新教育模式。策略五:大数据科技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的可能。将上山的路,打造成田园间的智慧课堂。

图注:前期调研 说明:基地为四川凉山州普格县普格民族中学,设计者曾在此处支教,了解该校的不便之处,便决定设计此处,设计从山下到山上学校之间的道路。

图注:前期分析 说明:分析了当地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并用问卷,实地考察,文献等方式,发现了当地的问题。环境落后引发学生对学校的悲观心态,改善环境兴许能提升该地区学生的自信感,并热爱学习。该地雨旱分明,山坡过度放牧土壤裸露,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图片为本次设计的方案平面图,设计者希望传递出还原自然的态度 ,打造田间种植,田间交流,田间游戏,田间学习的思想。并种植以青稞为主的食用作物,以及以索玛花(映山红)为主的装饰作物。

图注:概念分析 说明:设计者认为,未来乡村,重在教育。从智慧、学习、和安全三个角度来诠释本设计,安全是说自然,学习是说功能,智慧是讲未来。

图注:应对策略 说明:设计者通过五个策略,来应对该园区出现的问题。1、梯田和阶梯石笼方式应对自然问题。2、设置三种路线。3、种植食用作物,提供粮食的同时防止水土流失。4、学生知识与技术双向发展的新教育模式。5、大数据的运用。

图注:自然类分析 说明:本图讲解了在梯田中与河道中的处理水的方式,使用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竹筒引水,以及阶梯状的石笼高山滤水。

图注:创新教育模式 说明:调研发现该地区学生考上高校的比率少之又少,技术不会,学习不好。设计者思考,在学习中加技术的学习成分,并提高技术的科技水平。由农民种地挣钱交孩子学费,到学校的梯田,招聘专业强的农民来做实践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在田埂间学习技能,耕作方式,让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让村民与学校交流起来。学生文化知识与社会技能双向结合。

图注:智慧校园 说明:学校采用了一套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整合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天气状况,时令需求等)和内部需求(包括学生兴趣,课程进度,老师的要求等),制定今天最适合的课程,可以是室内的实验朗读写作等,也可以是户外劳动生物等。

图注:道路节点分析 说明:道路分析图中展示了三种类型的交通路线,路线不同的分布,以及交汇的地点,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可能。节点分析图中,通过几个大型学习场所,以及若干处田园实验教室来贯穿整个园区的景观节点。

图注:爆炸分析图 说明:主建筑体为园区的一个覆土建筑,由彝族竹木结构构成,分别为高空廊架、梯田屋顶花园、教室、廊柱以及地板台阶构成。总设计图中,展示了装饰性作物索玛花、粮食性作物青稞、河道、植被、交通、建筑等方面。

图注:模式愿景 说明:该图做了一个希望,现在为裸露的土壤,无人耕作无人看管。三年后,该地区开始呈现出梯田的形态,农民开始打理。五年后,有学生开始于农民一起在 田地里学习、耕作、做实验。

图注:雨水花园剖面分析 说明:这些小型的雨水花园散布在梯田各处,外形与梯田融为一体,由于地块的降雨量不均匀,会有暴雨季节也会有干旱季节,此雨水花园可以起到暴雨季缓解雨水对土地的冲刷同时又能将雨水收集起来,到了旱季的时候解决周遭缺水的问题。当然雨水花园生长些许湿生植物也有很好的景观作用。

图注:效果图1 说明:该效果图展示了山下水田旁水质实验是的场景效果图。

设计感悟

我是西部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曾在设计的这个学校支教,艰苦的上山路让我觉得十分吃力,落后的环境,让学生不愿意学习,成绩落后。我认为未来乡村,重在教育,希望改善上山环境,打造出田园间的智慧校园,学生知识与技术双向结合。似乎看到田野中奔跑着的一张张笑脸,盛装出席的彝族孩子们对山下纵情歌唱。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