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平原地区生产集约化角度的未来乡村

艾景奖组委会

2018/08/16 15:39

浏览量

277
作品编号:ILIA-S-20186176
主创姓名:孙振伦
设计成员:孙振伦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北票平原地区生产集约化角度的未来乡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图注:现状分析 说明:

设计说明

在过去东北平原地区的农村交通不便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发达的背景下,原地区具有大面积的连续耕地农民通过步行的交通方式完成农业生产,那么居住地距离自家耕地的距离,就要控制在1 ~ 1. 5km的范围之内。于是,平原地区就形成了村与村之间相隔 2 ~ 3km的分布状态。如果一个村庄的人口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口会另外选址,保证务农半径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内。这样导致大多以自发形成的方式形成的传统村落呈现出零散分布,村中村民数量较少,以至于达不到政府公建投放的标准的现状。且过去村民多以发展耕地这种低用工量的产业为主要谋生手段,大量的闲置时间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所以我尝试探寻一种新的农村空间形态,将部分零散的村庄整合,选取一块闲置地发展新的居住点,并配以新的高用工产业。这种居民点能够容纳2000~3000人,这种居民点可以采取农民自建的方式。它的优点是,设施配套质量高,并由于生产工具和交通在未来的发展,可以对低用工的耕地服务半径达到3000米的范围,保证传统耕地不被荒废。并新增鸟基鱼塘,果林散养鸡,大棚三种高用工量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并使“农民”成为一种正规的职业,间接使农民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

图注:现状分析 说明:

图注:现状分析 说明:

图注:现状分析 说明:

图注:鸟瞰图 说明:

图注:功能分区,交通分析,景观结构 说明:

图注:鸟瞰图 说明:

图注:鸟瞰图 说明:

图注:果林,林下养鸡透视分析 说明:

图注:鸟基鱼塘透视分析 说明:

图注:生态大棚透视分析 说明:

图注:剖透视,小节点立面 说明:

图注:景观结构 说明:

图注:三种新增产业肌理图 说明:

图注:正图1 说明:

图注:正图2 说明:

设计感悟

农村地区的主要功能,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农村空间布局正是不同生活方式的映射。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村空间布局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农村空间布局变迁。 而传统的东北平原地区自然村落的空间布局由于过去交通情况,和生产用具水平的限制,村民的居住地必须紧邻生产用地,造成村庄人数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就必须在周围重新选址建设一个新的村庄的情况。这样导致大多村庄均呈零散细碎状的空间布局形态。且村中人数较少,达不到公建投放的标准。且这一类村庄的居民大多从事传统低用功量职业,例如玉米种植。这类工作用工量低,首先一年中零散的工作时间使从事这种种植的农民收入较低,也不能成为一种职业,农民便常常缺乏自信。其次这种低用工量的职业也使这类村民居住地与生产地分离成为了一种可能。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农村空间布局的变迁,未来东北平原地区村庄的农业生产方式应以加入多种高用工量产业,传统的低用工量产业将由村民选择个人从事或承包给企业。所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下农村的空间形态将由零散状不断聚集,村民居住点扩大,并依据指标投放一定数量的公建,新增高用工量产业依据用工量的高低由内向外发散。并与村民居住用地保持合理的工作半径,最外围为传统的低用工量产业。 该设计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从农民的实际生活入手,正向思考,探寻未来乡村发展的新模式,,为东北平原地区零散细碎分布的自然村落寻找发展的新出路,解决农民生活质量不高,收入过低,以及解决由于东北平原地区传统低用工量工作导致的农民年工作时间过短故“农民”成不了一种正规的职业,社会地位低的问题。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