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变到演变——基于海平面上升背景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咸水农业景观规划

艾景奖组委会

2018/07/14 14:48

浏览量

1100
作品编号:ILIA-S-20185810
主创姓名:杨潇豪
设计成员:陈婉文 黄津 邹嘉铧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从转变到演变——基于海平面上升背景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咸水农业景观规划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注:总平面图 说明:总平面图及场地分析图,包括新的淤积区域、农业生产区、生活平台、交通网络、防护带、发电站等的分布。

设计说明

本次研究设计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以广州南沙区作为研究区域,以新垦镇作为主要规划设计的实验区域,对至2100年海平面上升的不同情景下的受影响严重情况以及综合影响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分析。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盐沼农业的新型农业模式,即将盐沼湿地作为新的农业生产基础,借鉴传统的利用自然作用来土地培育的理念,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新的转变模式,将农业模式重新纳入到自然演变的过程中,从而在完成农业产业升级的同时逐步适应新的海洋环境。 整个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撤退、防御、适应、生长。 设计策略包括三个方面:泥田海耕、共栖堤岸、农贸观光。 (1)泥田海耕 通过少量的人工干预措施来将盐沼作为新的农业生产用地来进行培育和生产利用,为新的农业产业提供基础的物质资源,并将盐沼生长的整个动态过程都纳入到农业产业之中。 (2)共栖堤岸 将沼泽农业作为结构的基础同时利用其转化和生产过程中产出的物质资源作为建设材料,构建聚落、农业和生态的景观基础设施,成为产业和居民的保护结构以及公共平台,也为当地生物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3)农贸观光 在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植入新的社会经济空间与娱乐休憩空间以及科研教育平台,促进农业模式从单一生产转型为综合利用的弹性农业。

图注:分析图1 说明:项目区位、广州南沙区不同情景下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程度及场地分析,、农业历史沿革、城市化发展进程。

图注:分析图2 说明:广州南沙区的农业、湿地受影响程度及分布,物种分析。

图注:概念生成图 说明:将盐沼湿地作为新的农业生产基础,借鉴传统的利用自然作用来土地培育的理念,顺应海平面上升淹没过程,将农业模式重新纳入到自然演变的过程中。

图注:操作框架图 说明:整个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撤退、防御、适应、生长,计策略包括三个方面:泥田海耕、共栖堤岸、农贸观光。

图注:不同情景下的演变进程图 说明:整个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撤退、防御、适应、生长。

图注:2030年情景一模式图 说明:转变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在利用珠江三角洲自然沉积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淤积增强装置的介入和对现有农业肌理结构的改变,加强和引导泥沙的沉积从而培育新的盐沼农业基础。

图注:2050情景一模式图 说明:在培育得到的盐沼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演替渐进地改造,构建农业的保护基础设施和新的生物庇护所,提供新的旅游场所,并以开采得到的产物作为新的农业改造资源。随着盐沼的系统的不断完善,向着资源采集分区与保护基础设施相互镶嵌的结构转变。

图注:2100情景一模式图 说明:随着海平面的进一步上升和新地形的发展,造就出不同层次的咸淡水混合农业与潮间带农业系统。新的能源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不断扩张的盐沼湿地农业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可持续的农业观光和贸易的体验性农业。

图注:泥田海耕效果图。 说明:通过少量的人工干预措施来将盐沼作为新的农业生产用地来进行培育和生产利用,为新的农业产业提供基础的物质资源,并将盐沼生长的整个动态过程都纳入到农业产业之中。

图注:共栖堤岸效果图(生产时期) 说明:将沼泽农业作为结构的基础同时利用其转化和生产过程中产出的物质资源作为建设材料,构建聚落、农业和生态的景观基础设施,成为产业和居民的保护结构以及公共平台,也为当地生物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图注:共栖堤岸效果图(收割时期) 说明:将沼泽农业作为结构的基础同时利用其转化和生产过程中产出的物质资源作为建设材料,构建聚落、农业和生态的景观基础设施,成为产业和居民的保护结构以及公共平台,也为当地生物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图注:农贸观光效果图(生产时期) 说明:在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植入新的社会经济空间与娱乐休憩空间以及科研教育平台,促进农业模式从单一生产转型为综合利用的弹性农业。

图注:农贸观光效果图(收割时期) 说明:在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之上,植入新的社会经济空间与娱乐休憩空间以及科研教育平台,促进农业模式从单一生产转型为综合利用的弹性农业。

图注:评审图1 说明:

图注:评审图2 说明:

图注:巡展图1 说明:

图注:巡展图2 说明:

设计感悟

1.发展定位 新垦镇地区是广州市南沙沿海地区最晚形成的陆地,因其沉积而行形成的地质结构以及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和湿地栖息地,并不适于城市化建设,其农业生产更适合继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发展为依托和服务于东侧的都市区域的农业观光城镇。 2.研究问题 作为广州市沿海区域,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大量的农业用地和一部分居住用地,台风风暴潮将更为频繁和严重,对新垦镇地区的农业和当地经济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湿地生态系统也将面临挑战。研究的问题在于如何转变农业模式以增强当地对海平面上升的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3.设计概念 3.1 借鉴传统的促进淤积的技术过程 珠江三角洲海岸的农民在明清时期就已经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来促进泥沙淤积以培育新的农业土地。其过程分为自然沉积和人工围垦两个阶段。 1) 自然沉积阶段: 首先在自然沉积作用下,水下浅滩形成,在水面以下两米的深度,鱼群尚可活动;至泥沙沉积水深1-2米时,潮退时船难以行驶;随后滩涂逐渐形成,潮水退时可见陆地,水鸟可立于其上。 2) 人工围垦阶段:现在暂时不适宜耕作的泥土上种植耐咸、耐浸的植物加速其淤积速度及改良土壤,之后在其上修筑围基,在泥土坚实后就可种植耐咸水、耐浸的作物。 将以上两个主要阶段解析为沉积滩涂、培植盐沼、筑堤围田三个部分,作为设计概念的思路来源。 3.2 盐沼农业城市 将盐沼湿地作为新的农业生产基础,借鉴传统的利用自然作用来土地培育的理念,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新的转变模式,顺应海平面上升淹没过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价值和土地,将农业模式重新纳入到自然演变的过程中,从而在完成农业产业升级的同时逐步适应新的海洋环境,提高对损失影响的承受力和恢复力。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