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失落空间——城市高架桥下慢行空间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7/08/14 22:47

浏览量

8663
作品编号:ILIA-S-20175067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拥抱失落空间——城市高架桥下慢行空间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说明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各类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长春市城市化背景下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显著,城市开始大兴土木搞建设而忽略了环境品质。作为城市的交通大动脉,高架桥体现的是“车本位”的指导思想,处处体现了以车为主导的设计思想,忽视了地面行人及两侧居民的空间使用要求与视觉感受。 在长春市市域内共有三纵两横五条高架快速路,它们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但却带来了面积巨大却难以利用的的桥下空间,面积更是高达211.25公顷,如若这些低效利用空间被利用起来,将给长春市带来巨大的变化。长春市各级道路以车为主,忽视了以人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今长春市大力发展的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团内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而本案节选阶段穿过大量的特色区域,形成了丰富的景观风貌,对设计有着决定性作用。唤醒:通过唤醒来激活高架桥下的低效利用空间。融合:通过融合来引导绿色出行方式,提升空间品质通过规划特色线路,利用前期分析得出的场地周边特色区域的分布规划出历史街区、绿地、教育、商业四条特色旅游线路,与慢性系统结合,为市民及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通过置入慢行空间,将长春市极度缺乏的慢行交通置入在低效利用的桥下空间中,既丰富了城市交通系统又充分利用了城市中现存的低效利用空间,对城市人的出行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引导。通过置入活动空间,在高架桥下针对不同区域引入形式丰富的活动空间,呼应周边区域不同的景观风貌。同时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和视觉感受。形成生态空间营造 ,根据不同区域的噪声及空气污染程度种植不同的树种或者采用帷幔阻隔污染,另外将桥面雨水收集处理后再利用。最终形成人、车和谐发展,低碳出行,为长春市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感悟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中的城市更新具有不同的动因机制、开发模式、权力关系,进而产生不同的经济、环境、社会效应。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高架桥作为城市的交通大动脉,在城市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低效利用的桥下空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将城市大力提倡的低碳出行引入到高架桥下,不失为城市交通得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既丰富了城市交通系统又充分利用了城市中现存的低效利用空间,对城市人的出行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更与当今国家提倡的发展策略相符合。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