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角下道外历史街区活力更新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7/08/14 10:59

浏览量

1641
作品编号:ILIA-S-20175049
设计成员:赵茹玥 杨飞 唐晓婷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多维度视角下道外历史街区活力更新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属性:背景及场地特征 图片描述:简述设计背景及意义,抽取场地的历史文化特征。

设计说明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问题日益突显,尤其是城市中历史街区问题日益增长。城市老街区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街区逐渐衰败、没落,与城市的发展脱节,不再有以前的活力。我们的场地—哈尔滨市的老道外历史街区就是这样一个街区,整个街区毫无活力,破败不堪,内部居住条件极差,人与人之间淡漠、区隔。对于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采用以新建为主的大规模更新模式,这是一种“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模式,难以称之为“保护”。同时在更新的过程中市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原住民被迫迁出自己的家园。 大卫·哈维指出城市的正义应该包括社会正义和空间正义两个方面。如果在政府不能提供对于这些人的居住权的保护的情况下以改善他们的居住空间 或者以消除安全隐患的名义,把他们从旧屋当中赶走,这样的改造是否是城市正义? 因此在此次设计中,我们采用小规模渐进式保护与更新模式。老道外历史街区的破败是随着城市发展,在空间维度与社会结构层面产生区隔,这种区隔来自于街区与城市的断点,院落与院落的分离,进而形成人与人的疏离。我们采用自下而上的微更新,实际上是通过景观社会的设计让人们对自己需求的空间的重适用,对街区原有活力机制进行解读,发现活力街区中不同人群与空间的交互机制,探寻“人-空间-社会—”背后的关系,为居民参与提供更多机会,以空间修复的手段达到社会修复,消融区隔,以达到街区活力的重塑。

图片属性:场地区位及气候分析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场地用地性质、周边交通及基础设施分析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使用人群及周边业态分析 场地记忆与设计理念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社会修复、空间修复设计策略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总平图、功能分区图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设计后期分析:植物、建筑、人流动线及院落形成分析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使用人群分析、模糊空间营造1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模糊空间营造2、模糊空间营造3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模糊空间4及特殊建筑营造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效果图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人群活动空间、专项设计 图片描述:

设计感悟

经过了近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在交稿截止日期之前提交了所有的图。那一刹那,我们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倍感轻松。但当我们还沉浸在完成的喜悦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开始回顾和反思一路的艰辛历程。 艾景比赛刚开始,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报了名,开始组成我们的小队。当我们看到比赛题目后,我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们不断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相互赞同和否认的观点的不断撞击下,我们将视角转到我们周边的城市问题,最终确定为老道外历史街区更新与改造的。我们前期通过对现有文献、新闻的分析处理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但这远远是不够的,我们开始通过反复的实地调研,询问当地的原住民,最终我们收集到了很多相关数据和资料,但是其中也充满了艰辛,比如居民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把我们当作地下新闻记者等,但是越是深入调研,街区的问题越是明显,我们也同样为原住民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心酸。我们在思考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既能保障原住民的权益又能使老道外这片街区重新充满活力。我们开始分工,每个人负责一个点,然后再会来一起探究和讨论。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场地走访以后,在我们心中已经有了想法,我们觉得采用自下而上的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手段,的设计让人们对自己需求的空间的重适用,以空间修复的手段达到社会修复,消融区隔,以达到街区活力的重塑。这时候我们感到了第一次的小小成就感。 可是,后面的进展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突如其来的各种状况让我们措施不及。场地设计的难度和问题比我们原本以为更为困难和复杂。但是,我们团队还是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完成了整个设计,尽力将这个方案做到最好。 做完整个设计让我们成长了很多,不仅是在设计、绘图能力上,同时在与人相处、语言表达、理解构思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此特别谢写艾景比赛的组委会,给我们有锻炼自己、证明自己、表达自己的机会。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上一篇:"留守"记忆

0
1543

下一篇:长沙黑石铺工业园区景观规划

0
3120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