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复兴——青岛浮山生态修复概念方案

艾景奖组委会

2015/08/27 17:04

浏览量

865
作品编号:ILIA-S-20153145
设计成员:陈巧琦 黄允磊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旅游区规划
项目名称:山的复兴——青岛浮山生态修复概念方案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旅游区规划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说明

本项目的地址浮山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青岛,旨在以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思路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共同处理项目地段严峻的生态问题,以新置交互手段来动员市民共同参与至整个长周期的复兴策略。 浮山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内部有7处大型水库与9处天然泉眼,多年来为市民提供清冽的泉水,也作为青岛市区最大的绿肺。近年来,随着城市大建设,植被的大量减少,面临着水土流失,滞洪能力下降甚至部分泉眼断流的严峻问题。 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居民访问与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小组主要将矛盾点集中在了——山泉、植物、参与三个方面,主要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及游憩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既有问题进行解决。 一、“拯救山泉”——由于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浮山山体的兴利库容近年来大幅下降,出现水库常水位下降,泉眼断流的严峻情形。为此我们设计的水气收集装置,通过吸收海潮风利用涡旋导入2m深的地下,自然冷凝下渗将解决部分山体的干涸问题。在汇水区,我们进行适度的地形改造,利用可降解材料制作褶皱面从而减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灵感来源于实地调查时发现的一些自然水谷。 二、长周期植被复绿策略——确定了一套适合青岛城市气候的复绿方案并选择了主干树种。①先锋树种|以刺槐为主,结合鱼鳞坑的种植手法,对于土质进行初期修复,周期为5~15年。②过渡树种|选择本土树种,进行生态过渡,稳定浮山的山体环境,周期5~10年。③顶级群落|最后根据演替规律,将自觉衍生出地区顶级群落,实现生态自愈。 三、交互与参与——‘众人拾薪’的原则,利用浮山的地理优势,发动周围社区志愿参与到修复过程中,定期组织生态知识普及、植树造林、捡拾垃圾的活动。同时运用现代科技,在重要地段设置信号接收与传输装置,利用与手机的互动,为游人制定游览计划,实时展现山体的修复状况与重要自然数据的波动曲线。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 图片描述:

设计感悟

“任何一件作品都根植于他所在的土壤里、气候中,根植于文化与任何环境中。”——查尔斯•科里亚 这是我们在这次设计中体味最深的一句话。对于场地的调研,第一次不光是资料的收集,更是落到了场地的精神上。 设计从6月开始,前期主要工作是资料收集、小组分工与头脑风暴。,我们三个人就常常讨论,情感变化最强烈的地方都公认的是北部一个入口片区。前些年,开发商来做山地别墅,后期因为一些原因搁置了。钢铁与水泥的猛兽就横亘在那里,从山中绿荫潺水中走出迎面可视。建筑密密麻麻,周围没有一点生机,土地塌陷呈深褐色,还泛有积水。在那个地方,看不到一点和谐,地上一捆一捆数米长锈蚀的钢筋,最让人感到剥离。 所以之后一段时间,我们的思考都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我们也着实希望政府对于浮山的振兴除了从规划设计的角度之外,更多些系统的组织安排。通过参考一些国外的案例,我们三人就想通过志愿活动、科普教育上先将浮山周边打造成乐游区,结合网络科技,实时更新浮山现状数据。有的时候,人的破坏是无心的,是无意识的。而了解,也许是保护的根源,让更多人了解浮山的重要或许是实现可持续景观的通途。 我们通过这次设计,更多在想,景观设计师在未来承担的社会责任可能在规划设计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在于如何使一个地区人与自然统筹和谐有序地相生相长。这绝不是一些警令和规定,而是彼此需要。可持续的景观持之长存的根本是要形成一个新的系统。如果说,工业革命打破了原先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代人一代人的持之以恒,重新构建这个新的系统。景观设计师也固然首当其冲。 本次设计我们三人合作完成,过程虽辛苦但更多还是兴奋。最后成图由于事先考虑元素过多,因而在内容衔接上有所欠缺。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参赛,大家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拓宽的知识面,更是收获了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撰稿:司润泽 陈巧琦 黄允磊)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上一篇:雨的印记

0
633

下一篇:绝地逢生

0
961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