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的绿
作品编号:ILIA-S-20153096
设计成员:郭雅敏 余晨炜 陈燕红 张强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项目名称:蔓延的绿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图片属性:01区位分析
图片描述:主要是场地的区位分析以及福州的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分析福州的主要公园其性质、服务半径,概括出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的性质。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是目前福州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场地为一期填埋场,面积为28.92公顷。 现一期垃圾填埋场已经处于封场规划阶段,西侧的二期填埋场即将投入使用,虽然周围已建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以及渗滤液调节池等工程,但是还是难以解决之前一期填埋场遗留下来的防渗、填埋气污染等问题。方案通过一期填埋场的生态修复过程,为未来二期垃圾填埋场的整体运作过程提供指导性的建设意义,也为整个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发展起了作用,主要解决一期垃圾堆体边坡整形、土壤修复、生态修复过程以及污泥塘整治等问题。本方案通过“细胞城市”的比拟将基地看作是一个类似叶绿体的景观可持续综合体,先对环境进行整治,结合自然的力量逐步加入人的活动元素,逐步将入口景观区、科教拓展区、露营景观区、梯田花海区、湿地景观区、攀岩体验区等景观建立起来,使其成为一个能量体,一步步散发自己的力量,逐渐将绿意像藤蔓一样蔓延到福州市区,甚至更远。
本项目的创新性在于景观是在持续着不断变化的,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命体的活动也逐渐增加,同时生命体的活动亦会促进环境的发展,从而使其达到一个自然的循环模式,生生不息。
图片属性:02现状分析
图片描述:主要是场地的现状分析,包括,现状要素分析、场地高程分析及现场图片和一期填埋场封场后的二期填埋场的运作分析。
图片属性:03历史变迁
图片描述:通过描述1995年以前,1995-2015,以及2015以后几个时期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得知垃圾填埋场景观修复和改造的必要性。
图片属性:04问题及解决方案
图片描述:主要概括了垃圾填埋场在景观改造之前出现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填埋气、渗滤液、土壤污染,以及垃圾堆体稳定性和地表水导排问题以及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案。
图片属性:05构思
图片描述:主要是围绕本次艾景奖“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和红庙岭垃圾填埋场的现状情况以及福州绿地系统规划理清的思路——“蔓延的绿”,希望将红庙岭公园的绿意像藤蔓一样蔓延到福州市区。
图片属性:06方案形成
图片描述:通过封场之前的地形和封场之后的覆土、景观改造的地形变化,以及3个随着自然环境变化而进行景观改造的不同阶段,来表示我们的景观是可持续发展的。
图片属性:07鸟瞰和效果图
图片描述:鸟瞰图和效果图
图片属性:08剖面图
图片描述:入口活动和露营景观的剖面图
图片属性:09生态恢复措施
图片描述:主要通过土壤修复和植被修复的方式来达到整个环境的良好发展,并且生物多样性也随之丰富起来。
图片属性:10产生效益
图片描述:整个场地是由设施工程以及环境工程形成的一个景观综合体,对福州的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垃圾站点的景观改造文化和福州的整体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和影响,在人和自然的共同发展下,逐渐走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图片属性:展板01
图片描述:
图片属性:展板02
图片描述:
设计感悟
通过此次参赛,本团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最终完成了作品。从对福州垃圾填埋场的考察、场地的分析,到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蔓延的绿”设计构思的理清,甚至后期的图纸绘制,彼此能够进行思想交流、软件技术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我们将福州红庙岭垃圾填埋场这块废弃场地,通过生态、可持续恢复的手段,将其打造为福州晋安区的后花园,让人们坚信垃圾填埋场此类棕地可以变废为宝,可以成为福州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且,以红庙岭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改造为示范先例,拉动福州垃圾的分类收集政策,以及其他几个垃圾站点的环境政治,将红庙岭的绿意蔓延到整个福州的垃圾站点,形成一个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景观,为福州的绿地率贡献可观的数据。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