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失地——青岛里院老街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4/08/30 11:50

浏览量

3761
作品编号:ILIA-S-20142416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缝合失地——青岛里院老街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1-设计背景分析

设计说明

本方案是一个传承青岛里院历史记忆的,为老城区居民服务的,绿色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再开发已经使得“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方法已凸显弊端,如何延续“城市文脉”,怎样创造“新的城市生活与空间”,是此次方案重点关注的问题。 基地选址在山东青岛的里院老城区之内,场地中几十栋二战时期的里院老建筑在2011年被毫无保留的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高架建起,而场地的历史记忆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对场地的调研入手总结出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A华人区建筑与人口密度大,居民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和自然景观;B特色的里院格子状肌理遭到破坏,基地南北两侧通达性差;C高架桥的噪声和造型对场地的再生产生消极影响。基于这三点问题提出了下述六条策略:1.打造多元化的活动空间,便于多人群的多种活动需求;2.利用场地现有高差,还原青岛的丘陵地形特质,营造自然景观空间;3.运用叠加的手法,再现拆迁之前的道路肌理,缝合南北两侧的居民区,恢复道路的连通性;4.再现里院亲切的围合式小尺度空间,营造里院热闹的市井文化氛围;5.利用的人的五感特点,设置“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四条具有青岛特色的穿过桥下的道路,削弱高架对场地的影响,打造可行可停的愉快通行体验;6.利用本土乔木对桥下进行二次空间限定,形成大自然的顶棚。多元活动空间的营造映射着传统的里院记忆也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功能,通过对里院印记的再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使得场所精神得以重新焕发光彩。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2-区位分析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3-城市特质分析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4-基地分析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5-问题总结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6-解决策略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7-总平面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8-景观结构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9-鸟瞰图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10-剖立面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11-桥下特色节点效果图1、2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12-桥下特色节点效果图3、4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13-活动场地效果图1、2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14-活动场地效果图3、4

图片属性:图片描述:15-活动场地效果图5、6

设计感悟

中国式大拆大建应该使我们深刻地反思: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设计去转化消极空间的问题,赋予其新生命?尤其对于一些历史地块,这种思路是有意义的。青岛的里院老街区是我从小出生成长的地方,记忆中老人和孩子们玩耍在并不宽敞但树木茂盛的街道两旁,大院儿里的邻居们每天聊着家常共享美食,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可以自得其乐,这大概是我对人性场所的最早定义。然而这一切戛然而止于2011年的某一天,老建筑拆除,老街道也随之消失,高架桥拔地而起。在搬家的那天我看到了老人们眼里的失落。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纪念,毕业设计的地块最终选择了这里,场地从未被开发,到里院建筑,再到拆迁废弃,设计后最终回归到延续场地历史记忆的绿色自然之所,希望重新踏入这块场地的人们可以得到丰富的城市新生活体验的同时,再次嗅到里院的气息,找回他们关于“生活”的最初定义。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