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带不走的记忆——以渡口为轴,重塑滨水空间
作品编号:ILIA-S-202312361
主创姓名:章钊、宋振东
设计成员:章钊、宋振东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项目名称:流水带不走的记忆——以渡口为轴,重塑滨水空间
院校名称: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何奇异
设计时间:2023-08-10
项目地点:宁波市北渡村
项目规模:15万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
平面分析
如何重拾渡口文化?如何让人们心底的记忆重新浮现眼前?如何让青年人了解并关注古老的历史?基于该村落优良的区位特色和历史文化,我们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入挖掘北渡村的经济、文化价值,由部分产业转型与旅游开发结合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历史复原、文化延续的发展策略。
1,在河流沿岸修复古街道,形成商业街;
2,修复村中小路,使得横纵贯通,便于人群流动,也有利于村民沿街摆摊售卖有机农产品;
3,将部分建筑修缮成民宿、餐饮、茶馆等休闲场所,增加村民收入;
4,建造游乐场所,增加旅游的趣味性,村民可以就职于旅游服务点,增加收入;
5,建设田园文化体验点,与学校合作开设夏令营,让孩子体验与城市不一样的田园生活。
设计说明
北渡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面向通海河-奉化江,背靠许多大大小小的内陆河,整个村子的生活与河流息息相关。那为什么叫做“北渡”呢?是因为有一座古老的渡口,位于奉化江的北岸。由该渡口延续了北渡村几百年来独特的商品集散文化。
昔日的北渡村,是以通海河与内陆河为运输要道,以渡口为关键集散点,通过船运与货品集散形成的水上区域集散中心。自古以来,水系、渡口与船运都是增加这一地带村落与村落、人与人、货物与货物之间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陆路交通不断地兴起与完善,从上世纪末开始,北渡村的渡口文化逐渐消失,昔日由渡口为纽带形成的船只穿梭、人流如织的闹事景象已经成了老一辈嘴里的故事和部分中年人儿时的回忆。
如何重拾渡口文化?如何让人们心底的记忆重新浮现眼前?如何让青年人了解并关注古老的历史?
基于该村落优良的区位特色和历史文化,我们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深入挖掘北渡村的经济、文化价值,由部分产业转型与旅游开发结合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历史复原、文化延续的发展策略。
设计将重新思考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特色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通过由旅游开发的策略,重新构建北渡村水上区域集散文化,通过重建历史建筑,以体验田园特色生活为题,开辟旅游业,打造一座新旧并存,集旅游、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乡村。
项目分析
本次设计规划的乡村叫做北渡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水网密布、风光秀丽、农产品种类繁多,是渡口商品集散文化的重要纪念地点。
北渡村距离宁波市市中心大约20km;20km内有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宁波站、宁波汽车中心站等重要交通枢纽,此外,该村落与各交通枢纽间有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连接,通行便利;周围还有S34甬临线、沈海高速、宁波绕城高速、机场路高架等交通环绕,与市区联系密切。
从北渡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与区位要素来看,该村落适合与时俱进,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发展商品贸易与旅游业,以达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提高等目标。
鸟瞰图
设计将重新思考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特色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通过由旅游开发的策略,重新构建北渡村水上区域集散文化,通过重建历史建筑,以体验田园特色生活为题,开辟旅游业,打造一座新旧并存,集旅游、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乡村。
街道节点分析
在河流沿岸修复古街道,形成商业街;修复村中小路,使得横纵贯通,便于人群流动,也有利于村民沿街摆摊售卖有机农产品;将部分建筑修缮成民宿、餐饮、茶馆等休闲场所,增加村民收入。
结合乡村振兴策略,将渡口和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到一起,打造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在旅游产品设计上,结合渡口文化,推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创产品。
设计感悟
本次设计的乡村振兴方案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确保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考虑了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和人文因素,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重塑当地渡口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基调相结合。
设计亮点
本方案着重重拾“消失在历史中的摇橹声”,依托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打造特色旅游乡村。通过恢复和保护渡口周边的历史建筑、文化和自然环境,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通过开展乡村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文化等多种活动来实现。结合乡村振兴策略,将渡口和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到一起,打造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在旅游产品设计上,结合渡口文化,推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创产品。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