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空间站——“15分钟健身圈”视角下西安市碑林区运动空间设计
作品编号:ILIA-S-202312334
主创姓名:刘依梦
设计成员:张佳誉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动力空间站——“15分钟健身圈”视角下西安市碑林区运动空间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何泉
设计时间:2023-07-30
项目地点:西安市碑林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平面图及场地分析图
以西安市碑林区南稍门为中心进行场地梳理,分别从历史发展、场地问题和运动空间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场地分析。结合场地分布又从公共空间现状、年龄结构分布、绿地现状、路线分析、现存运动空间和场地功能等六个角度分别分析,为碑林区“15分钟健身圈”的构建做基础研究。
设计说明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议构建“15分钟健身圈”的发展理念。本方案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以西安市碑林区南稍门为中心试点展开设计构建15分钟健身圈。选址区域毗邻南二环,人口密度大,现有一座省体育场、大中小学校若干和一些其他运动场地。该设计在原有场地的空间格局下,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展开,利用区域内的潜在空间打造运动场地,将现有运动场地加以改造,构建“15分钟健身圈”。该设计首先解决场地问题,利用选址内潜在空间如公园、绿道、屋顶、桥下空间、商场和学校等进行运动空间的设计,针对不同空间和使用对象展开具体的设计策略。在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运用“运动+医疗”、“运动+科技”、“运动+通勤”等具体策略,并针对居民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健康状况等数据进行空间设计安排,使运动空间设计更人性化、健康化和专业化,解决健身场地问题,吸引群众主动健身,最终达到运动者从居住地或工作地步行5分钟、10分钟和15分钟可以到达不同运动场地的效果。
运动需求与设计思路
经过人群调查了解碑林区现存居民的运动喜好及需求,从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人群特征出发了解居民的运动喜好、运动目的、运动需求等。在人群运动画像和场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15分钟健身圈”的设计要求和构建特征展开设计思路。
空间结构设计与场地策略
根据人可接受的步行范围对碑林区展开空间结构划分,“5-10-15分钟健身圈”结构设计,在不同距离范围内合理利用现状运动空间并挖掘潜在空间如屋顶空间、桥下空间、学校运动空间等进行综合设计。在不同场地运用“运动+”策略,结合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以及辅助空间需求等方面进行具体场地设计。
鸟瞰图
主要以南稍门为中心不同步行范围内利用资源进行运动空间设计,在“5-10-15分钟健身圈”空间结构中,融入“运动+”策略,实现居民运动多样化需求和运动空间个性化设计。
设计感悟
本设计方案紧跟国家政策指导,在实地调研和人群调查的基础上,结合“15分钟健身圈”政策要求和已有发展,构建“5-10-15分钟健身圈”空间结构,在具体场地中运用“运动+医疗”、“运动+科技”、“运动+通勤”等运动空间策略,满足居民的运动健康需求,让居民能够安全运动、专业运动、健康运动。
设计亮点
本方案设计在“15分钟健身圈”的指导思想下,将选址空间根据人的步行距离分为5分钟健身圈、10分钟健身圈、15分钟健身圈三个不同层级结构空间,满足居民的距离性多样化需求,在不同步行范围内找到适合运动的场地。并在不同场地中运用“运动+”策略,结合医疗、科技、通勤满足居民的运动需求,并根据居民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健康状况具体设计社区运动空间,提升居民运动的多样化体验。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