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3/08/29 22:30浏览量
1753▲展板1:主题引入、前期分析、设计框架、设计策略、总平面图、鸟瞰图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经贸市面繁华,社会影响广泛。20世纪初期,大量的私营工业企业在此发展蓬勃,带动一方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卫星城。随着城市化进程,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老闵行”落地生根,构成了新型的地域文化。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闵行老镇的改造和开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存岌岌可危。人们发觉,失忆者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会失去共同的精神家园。于是,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共鸣。 分析场地现状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场地内新旧文化、各式文化之间,内外绿地、生境水岸之间,公共空间之间、交通游线之间等等,均呈现“破碎”的状态。场地内使用人群以附近居民、周围学生、游客以及创客为主。总的来说,场地滨水空间可达性差、缺乏活力,居住区与工业区关系割裂,同时面临着洪水台风和生态入侵的威胁,以及生态廊道的缺失。 因此,结合设计背景、场地现状及理论支撑,我们提出“城市缝合”计划的概念,以此探索工业遗产再生和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潜力,根据生态缝合、文化缝合、空间缝合、交通缝合四大策略,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逐渐缝合“破碎”的现状场地,打通城市与滨江界面,达成“生态、文脉、活力、开放”的设计愿景。 设计策略如下:生态缝合上,采用缝合生态廊道,绿地缝合,新老植物缝合,水陆缝合的手段;文化缝合上,采用缝合新旧历史,缝合工业记忆,缝合人群特质,缝合文化活动的手段;空间缝合上,采用缝合城市与滨水界面,缝合多类开放空间,缝合新旧空间的手段,交通缝合上,采用缝合内外交通、缝合导视观光、缝合滨水天际线的手段。 设计通过四大缝合策略的应用,结合场地文化底蕴与场地人居活动特点,打造服务于周边居民、游客、学生及创客等多个人群的城镇工业文化休闲滨水活动场地,激发场地活力,促进文脉新生,打造生态友好、乐活宜居的居民公园。
设计说明
▲展板2:分区设计、设计分析、专项设计
根据场地现状分析及设计愿景,在四大缝合策略下形成了八大分区:乐享生活区、工业活化区、活力运动区、滨水廊道区、密林休憩区、入口广场区、公共活动区、生态停车区。并对以下几大区域进行重点设计: 工业活化区:在原有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对工业建筑及构架进行更新利用,并通过四项缝合策略激活滨水开放空间,结合“染料厂”等工业记忆,推出染料体验等特色活动,为“老旧”的场地赋予新生。 入口广场与公共活动区:沿街步道与人流集散的主入口广场、可容纳临时性大型活动的多功能广场和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活动场地的市民活动广场相连。其他区域以植物为基底,在保留原始场地树林的基础上增加缀花草甸、染料植物花园等,结合栈道、雨水花园形成多样的植物景观空间。主入口广场的构筑物模仿缝合的形态,通过文字标注和铺装向游客展示场地中每一座建筑的历史。 活力运动区:通过对场地内遗留建筑的改造利用,结合地形挖填打造各类球场、滑板空间及休憩观水场地,在室内外供外来游客、居民及学生群体使用的休闲运动空间。 乐享生活区:通过对原有居住空间的场地梳理,结合滨水环线打造供居民使用的休闲社交空间,满足附近居民农作物种植,交流及日常休憩社交的需求。 密林休憩区:以中心的历史建筑为主要节点进行设计,将其改造成景观纪念长廊,延伸南北方向形成轴线。西北侧修复场地内原有溪流,改造为表流湿地,西南侧重点建设游客露营基地,保留部分原生树种,并丰富植被构成。 同时,针对提出的愿景及策略,展开了以下专项设计: 生态专项设计: 结合场地功能划分5个特色种植区,最大程度地保留利用场地原有植物,并增加乡土树种、观花观叶树种以保证四季有景可赏。设计通过保留原有块石铺装、铺设可透水铺装、布置生态沟和雨水花园等措施提高场地韧性,而在滨水空间中,将防汛墙后退、抬高防汛墙内场地标高,结合台阶、平台与码头的措施使游人有更好的观景视野和亲水机会,为水生态系统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建筑改造专项: 场地内建筑划分为拆除建筑,保留建筑及改造建筑,其中十五座改造建筑在保留自身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分别根据建筑朝向及位置结合场地的交通功能,使用功能及观赏性进行外墙改造,拆除,建构筑物结合等改造,强化场地文脉,激发建筑新活力。 小品专项设计: 场地内的小品形态灵感来源于缝合的线,变形后形成座椅、阶梯、避雨棚等一体化的结构。 人群活动专项: 结合居民、游客、学生、创客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场地内提供了包括滨水游憩、历史科普、运动健身、染料体验等各色活动,吸引人群,激活场地。 以此,通过缝合策略,实现城市与滨水界面的联动,焕活“老闵行”,将基地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文脉传承、绿色生态的城市新地标。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