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野记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8/29 13:44

浏览量

434
作品编号:ILIA-S-202312176
主创姓名:杨依亭
设计成员:黄嘉怡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项目名称:拾野记
院校名称: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宋会访,陈可欣
设计时间:2023-06-29
项目地点:湖北武汉洪山区大李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整体效果图及区位历史分析

基地地处东湖风景区周边,不仅是城中村,更是景中村,利用城中村的特色,既具城市快速发展的缩影,又具有郊区田园风光,根据所处片区的城景一体化发展规划,未来游客吸引力增加,发展潜力巨大。大李村“微改造”遵循“政府引导、村级主导、村民参与”的改造原则,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建立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解决交通、消防、给排水、环境卫生问题,提升区域景观品质。引导村集体、村民引入合作商户,改造建筑庭院及外观立面,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设计说明

基地地处东湖风景区周边,不仅是城中村,更是景中村,利用城中村的特色,既具城市快速发展的缩影,又具有郊区田园风光,根据所处片区的东湖风景区规划发展,打造楚汉风韵的生态景,利用餐饮美食的野趣野味特点,让到来的游客脱离城市,体验悠然自得的空间感受。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体验,发展业态激活场地活力,带动周边居民经济发展,激活城中村发展韧性。 通过调研现场场地挖掘基地存留问题,总结建筑、景观、空间、业态四个方面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对应思考策略。建筑策略上:拆除乱搭乱建建筑结构,争取更多活动空间;现有建筑进行立面整治;建筑基础设施更新。景观策略上:改造基地西侧废弃坡地,打造与旁边活动场地相呼应的景观;街道行道树景观进行整治,丰富景观层次。空间策略上:道路交叉口空地改造成公共广场空间;街道修整,加强入口引导性;基地内部边角零碎空间整治,创造周边居民活动公共空间。业态策略上引入合作商户,植入多元业态,丰富基地活力,带动周边居民发展,激活城中村韧性。 打造景中村的微改造城市设计,助力和改善城中村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贯彻落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总平面及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场地挖掘基地存留问题,总结来看可分为四个方面: 建筑问题:建筑局部乱搭乱建,影响美观和使用;部分空间功能混乱或废弃未使用;民宅外墙管线混乱,立面杂乱不整洁;建筑空间各自封闭,缺乏公共开放空间。 景观问题:环境品质差,严重缺乏景观绿化空间,广场空间单一。 空间问题: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无休憩设施;街道内部道路界限不明,缺乏引导性;基地内部空间零碎畸形,利用率低。 业态问题:商业的业态单一,以餐饮为主,有少量民宅。 根据当地主要的人群如游客顾客、商户工作者、周边居民,分别思考不同人群所需要的空间体验和改善策略。

设计策略

通过调研现场场地挖掘基地存留问题,根据建筑、景观、空间、业态这四个方面问题分别提出对应思考策略。 建筑策略上:进行设施更新、功能转换;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维护和局部拆除;立面更新上通过立面整治、垂直绿化等手段进行。 景观策略上:通过景观融合和景观提升两个手段,结合地形打造坡地景观;丰富行道树层次。 空间策略上:对活动广场空间,将闲置空地活化利用;街道空间加强引导性;将零碎空间加以整治;界定院落空间。 业态策略上:将业态整合,引入合作商户,植入多元业态,丰富基地活力,带动周边居民发展,激活城中村韧性

街景立面及改造策略

通过整治立面,丰富街边行道树层次,打造城中村的形象名片。同时通过野趣——空间的改造、野景——景观的打造、野味——人的体验感受,拾取城中村特色,激活发展韧性,打造景中村的微改造城市设计,助力和改善城中村的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贯彻落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设计感悟

项目基地所处城中村这一特殊地块,具有城中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挑战,且所属片区位于东湖风景区规划范围,不仅是城中村更是景中村,因此致力于打造景中村微改造城市设计。 基地所处城中村的临街道路一侧,不仅具有商业价值,也是城中村形象的重要展示面,通过整治立面,丰富街边行道树层次,打造城中村的形象名片。

设计亮点

野趣——空间的改造 1. 活动广场空间:闲置空地活化利用 2. 街道空间:加强引导性;零碎空间整治 3. 院落空间:界定院落空间 野景——景观的打造 1.景观融合:结合地形打造坡地景观 2.景观提升:丰富行道树层次 野味——人的体验感受 1.就餐环境:自然 2.就餐体验:乡土特色美食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