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居链——消落带多生物寄居河岸保护景观装置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8/27 11:42

浏览量

2442
作品编号:ILIA-S-202312126
主创姓名:王海峰 梁铧文
设计成员:谢锐莹 吴奕贤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河流治理
项目名称:窝居链——消落带多生物寄居河岸保护景观装置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白舸
项目地点: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管渡口镇
项目规模:3.6公里巴东县城长江南岸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河流治理

场地背景与设计说明

本设计名为“窝居链”,是一种由多个小单元装置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生态堤岸,在沿江地区,丰水期时能够作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此为“窝居”,枯水期时具备为沿江驳岸区域居民与游客提供休闲观江的景观平台功能,连接驳岸与水域自然生态平衡的通道,此为“链”。 长江流域的防洪抗涝问题一直属于世界难题,在长江流经的地区里,中游地带的洪涝问题尤为明显。因此,沿长江驳岸地区,人类与自然生物的相处经常存在不平衡的情况。部分区域内人们过度捕捞及垂钓打破水域生态系统,导致水域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活力不足。部分区域则完全相反,因风景单一、环境较差等问题,人们不愿前往及停留,加上曾经过度捕捞导致此区生物链断裂,这类水域很快会变成某类鱼群的泛滥区。同时,长江流域的驳岸治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可为设计提供参考。 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选址于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官渡口镇南部的长江流域,此处位于长江中游地带,是洪涝问题较为明显的区域,长江南岸长达3.6公里。团队希望设计一种能伴随原场地水位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多功能堤岸装置,引导人类与水生动植物和谐相处,以此修复生态环境,平衡人文与生态的关系,链接出沿江生态修复带。在不同时间节点和水位变化下,“窝居链”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效益,帮助大自然这位“主人”在不同季节以独特的方式招待人类与水生物种等不同的“客人”。

设计说明

本设计名为“窝居链”,是一种由多个小单元装置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生态堤岸,在沿江地区,丰水期时能够作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此为“窝居”,枯水期时具备为沿江驳岸区域居民与游客提供休闲观江的景观平台功能,连接驳岸与水域自然生态平衡的通道,此为“链”。 在沿江地区,“窝居链”会接收洪涝与干旱两季不同环境变化影响,同时对驳岸生态产生有益的反作用:改善水质、增加水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季节将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丰水期,装置保护水生动植物,为它们提供生存空间与养分,枯水期,装置发挥景观平台的作用,内部光源及湿地植物将融入驳岸景观之中,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滨水美景,满足观赏性需求。 设计旨在通过原场地水位的时空变化带来的装置功能变化,来引导人类与水生动植物和谐相处,以此修复生态环境,平衡人文与生态的关系,链接出沿江生态修复带。在不同时间节点和水位变化下,“窝居链”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效益,帮助大自然这位“主人”在不同季节以独特的方式招待人类与水生物种等不同的“客人”。

场地现状与区位分析

城市化速度加快: 巴东县城在推进城市化中,城镇数量、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活动和社会建设占据大部分城市空间,潜在的表面硬化率增加,挤压城市绿色空间,忽视地下排水系统和防洪系统设施的建设,城市的抗雨涝能力降低,城市面临内涝风险。 亚热带季风气候: 巴东县年降水频繁,降水量汛期多枯期少,主汛期(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 ~80%,大部分水资源量集中在汛期以洪水的形式出现·资源利用困难·且易造成洪涝灾害。 场地功能分区: 设计选址位于官渡口镇南部长江流域,这里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的功能区:观景区、观草区、垂钓区、游泳区、公共活动区,团队通过制作场地手工模型感受空间与建设尺度并思考摆放装置的位置 场地现有动植物: 巴东县管渡口镇水域周边生物多样性较好,飞鸟和鱼群种类较多,现有水生植物也颇为丰富。但是都受南部长江流域洪涝问题影响,导致选区处生物多样性较差,种类单一。通过本设计对自然环境与场地周围的动植物进行连接,希望可以优化选区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

装置设计介绍

本设计“窝居链”是一种由多个小单元装置组合形成的多功能生态堤岸,既可作为通道连接驳岸与水域,也可以作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居民的休闲平台。基于场地现状及锁子甲的设计原理:即通过铁环互相扣连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具有强大稳定性的护具。团队希望设计一种通过单体装置连接形成的多功能生态堤岸,组合形成的堤岸名为“窝居链”,以“链”为寓意,希望可以链接出沿江生态修复带,修复水域的生物链。 在单体的设计上,为了方便装置与驳岸的连接以及居民游客在驳岸的行走,每个单体都设计为稍大于公共台阶的尺寸,且顶面设计成踏步平台,装置通过平台顶部右侧的孔洞及平面底部左侧的尖端进行组合同层的组合拼装,通过平台顶部后侧的孔洞与平台底部后侧的尖端进行多层的组合拼装。 装置内部设置一个具有双层表皮的类球体,称为裹土肚囊,肚囊内层装有营养土与部分湿地景观植物的种子,在丰水期水位上升时肚囊与孔洞将成为鱼宅,为小鱼小虾及浮游生物的生存提供庇护与养料。在枯水期土壤里种子发芽生长成后将与景观装置融合与驳岸自然环境之中,成为一道独特的滨江风景线,肚囊双层之间的夹缝里藏有密封LED灯带,为水下区域及晚上的驳岸提供美丽的夜景。装置采用地钉固定的方式,在后侧尖端内部设置地钉或地螺丝,稳固装置与驳岸的连接。 组合后装置的整体造型类似台阶,组合形式分为同层与多层,两种组合最终都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最外层区域,这个区域将无法连接到地面,因此需要单独安装一个零件与驳岸相接。 “窝居链”的设计通过3D打印技术,使用环保材料如可再生材料及回收利用的材料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滨江工程与时尚景观的结合,是装置“窝居链”的一大特色,在滨江地区,“窝居链”的形态设计与驳岸自然环境相融合,在每个小单体的内部装有太阳能微型LED灯带,借此形成日夜不同景象,打造出独特而美丽的景观空间。 白天,居民和游客可以在“窝居链”上近距离欣赏到壮观的河岸与水域景色,夜晚,“窝居链”呈现出迷人的灯光效果。灯光艺术与装置整体的自然造型结合,营造出令人陶醉的夜景。居民和游客可以在夜晚漫步于“窝居链”上,欣赏到灯光的变幻和周遭环境的璀璨,享受别样的夜晚美景。

装置应用预设

原场地存在抗水能力较弱、对人吸引力较小及水生动植物种类单一发育不平衡的问题,团队对于装置搭建后场地的预期则是,借助“窝居链”组合为驳岸“穿上锁子甲”,具备更强的抗水能力,同时装置组合及其改善场地自然环境后产生的景观效应将吸引更多的居民游客前来,增大人流量,最核心的部分则是在不同季节时间带来的水位变化里,“窝居链”会拥有不同的功能,从而改善水域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 在不同类型的时期服务于不同生物对象,是“窝居链”的设计初衷。在枯水期,长江水位较低时,“窝居链”将发挥景观平台的功能,为人类提供服务。居民和游客可以在装置上散步、休憩和欣赏河岸景色。“窝居链”上的公共空间可以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和宜人的驳岸休闲场所。 丰水期,长江水位较高时,“窝居链”将被水位覆盖,成为水生动植物的“鱼宅”。“窝居链”上设置了适宜于水生生物生存的栖息空间,肚囊内部的营养土及空间,为小型水生动物提供了庇护和食物来源。如此设计不仅促进水生物种的繁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也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做出贡献。 “窝居链”的结构灵活变化,根据具体区域的地形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驳岸不同的地形特征。此外,“窝居链”的设计考虑人文因素,能作为观景台、散步路径等设施使用,让居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沿江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设计感悟

项目的设计理念从微观角度出发,为解决宏观问题提供思路。创意独特,功能性强大。丰水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枯水期转化为景观平台,供居民和游客休闲观江。项目兼顾生态修复和人类需求,通过引导人类与水生动植物和谐相处,平衡人文与生态关系。设计具备可持续性,利于促进沿江地区的发展和生态保护。

设计亮点

“窝居链”的设计亮点在于其是一个基于微观改变宏观的设计理念诞生的产物,同时具备多功能性和生态友好性。 首先,它能够根据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同场地现状和区位需求,灵活地变化自身功能。丰水期,它作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帮助修复生态环境;枯水期,它转变成景观平台,为人们提供观赏江景的场所。 其次,设计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小单元装置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使得“窝居链”与驳岸景观无缝衔接,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同时,设计里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帮助“窝居链”生态堤岸的形成减少造价成本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赋予设计具备生态价值,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号召。 最重要的是,“窝居链”的设计理念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装置拼接组合成的低碳生态堤岸不仅有助于沿江生态修复和保护,还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空间。通过对环境、人类和生物关系的综合考虑,“窝居链”能够促进沿江驳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多功能性、生态友好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窝居链”设计的显著亮点,可以为沿江地区的生态修复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