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充电绿地——双碳背景下剩余空间电动汽车共享充电建设模式探索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8/21 22:37

浏览量

1061
作品编号:ILIA-S-202312065
主创姓名:张诗苡 朱芳婵 叶诗宇
设计成员:杨昀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一小时充电绿地——双碳背景下剩余空间电动汽车共享充电建设模式探索
院校名称:福建工程学院-城乡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严世宏 严世宏
设计时间:2023-08-10
项目地点: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湾边立交桥
项目规模:4.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绿地系统规划

前期分析

设计理念、政策背景、宏观现状分析、政策背景、现状调查分析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下,国际上提出并积极推行双碳目标。我国也在不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而作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汽车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因此电动汽车成为低碳出行的有力支撑。为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建设是关键环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课题,也是我国实现低碳目标的核心要求。构建健康有序的社会生态系统和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电动汽车作为城市通行工具,充电服务的高效和舒适程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目前充电站数量不足,选址也存在一定问题。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充电站总数约为14.5万个,其中直流快充占比87.1%,交流慢充占比11.2%。根据用户需求、交通流量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多因素考虑,提高充电站的数量和选址合理性,具有重要的促进电动汽车普及的意义;充电站使用率的分布不均衡,有些地方充电压力相对比较大。 充电速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用户体验不佳。为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提高充电速度和效率,是未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充电站建设中缺乏休闲活动空间及设施。同时,充电站的环境舒适性不足,导致充电过程中用户体验不佳。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设施条件,提高充电站服务质量,是未来充电站建设和优化的必要措施。 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其开发利用现状和优化研究被列入到了国家发展规划中。政府对于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提出了相关政策和要求,关注度不断提高。桥下空间目前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但其空间场地条件和交通联系却非常便利,具备一定的开发和利用潜力。充电绿地模式正式在这种空间跨域发展利用的一种创新尝试,如果通过科学管控和合理设计,有可能实现双重目标,即为汽车和身心同时充电。 随着充电服务的不断优化,消费者对充电的服务质量也习惯提高。场所环境的舒适性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体验,因此在充电站的设计中,应该注重空间利用效率、场所整洁性、场所环境的美观度等方面,使人们在充电时感到更加舒适。需要综合考虑人们的空间需求、服务需求和心理需求。通过实现对人群目标分析构建完善一个更加便利、可靠、舒适、安全的绿地空间。1h充电绿地建成后将增加充电设施,提高覆盖率,降低非电动汽车人群的充电焦虑,提高电动汽车整体销量,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设计说明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充电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站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了提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质量,同时在城市中创造更美好的绿地空间,本设计以桥下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一小时充电绿地”模式,即将充电站与公共空间融合,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体验。 本设计对现有充电站和桥下空间的状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人群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充电+休闲”模式和可持续服务的策略设计,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效果评估。以仓山区湾边立交桥作为示范绿地进行可行性设计展望,体现集成式充电模块和“充电+休闲”定制化模块,两种模式体现绿色智能共享的理念。 示范绿地空间的建设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将推动充电模式的转型升级,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优化配套服务和功能,提高使用体验和充电设施的普及度。通过配置创新型充电绿地模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电动汽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模块模式策略图

充电桩与景观休闲服务设施结合,演变形成集成式充电桩,根据场地规模及人群期望活动进行定制化多模块组合,形成充电+休闲活动模式,规避传统充电站不足,提供充电设施活动场所。 可迭代更替的插件设施大大提高了充电模块的使用效率及功能拓展,这样的充电桩设备能够投放到未来交通枢纽桥下空间的1h充电公园中以及城市中现有的充电站,以小体量模块组合体现最佳的场地适应性。材料具有轻盈感。临时性,可组装可拆卸,以便未来退出机制的实现。 在不同场地环境下可产生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多模块空间表达规模较小的场地采用圆环充电桩单体具备简单休闲娱乐活动功能,规模适中的场地采用长条圆弧式充电设施,服务扩大,能承载更多人的活动空间,规模较大的场地运用更大尺度的设施植入充电设施,可承载休闲餐饮、阅读书吧等功能空间,更大的桥下空间可辅之以多种运动设施和球类项目,让人们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1h充电绿地作为城市发展过渡阶段的产物,其目标是填补快充技术未完全攻克前的充电点位空缺。当快充技术得以突破,活动型充电设施即可移除退出场所空间成为景观空间。 充电相关功能退出模块构成后,原先与充电设施配套搭建的构筑物仍能承载景观、空间界定等其他功能,仍可继续为该空间服务,以适应未来多子化,老年化趋势。

示范绿地设计图

以仓山区湾边立交桥作为示范绿地进行可行性设计展望,体现集成式充电模块、“充电+休闲”定制化模块,两种模式体现绿色智能共享的理念。 首先,集成式充电模块将充电桩、太阳能板、储能电池等设备集成在一起,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和高效充电。同时,该模块还具备自我维护等功能,减少了充电设备的维护成本。 其次,“充电+休闲”定制化模块将充电和休闲功能融合在一起,为车主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充电环境。该模块包括充电休息区、儿童活动区、咖啡厅、书吧、健身区等多种休闲设施,使车主可以在充电的同时进行身心放松,高效利用1小时充电时间。 最后,该绿地空间的建设将有效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浪费现象,同时也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总之,该示范绿地空间的建设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将推动充电模式的转型升级,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推广配置该创新型充电绿地模式,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大大推动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

设计感悟

设计紧贴主题,通过将充电站与公共空间融合,创造和谐功能绿地空间,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通过深入调查人群需求和行为特征,提出“充电+休闲”模式和可持续服务策略;注重生态优先原则,提升生态效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提升园林景观人文内涵;坚持永续利用原则,提高景观现代化水平及公共服务能力。

设计亮点

设计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的充电绿地模式:通过将充电站与公共空间融合,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体验。一小时充电绿地模式不仅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站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为城市创造了功能性绿地空间。 2. 结合东方文化和国际化视野:设计作品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并具备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人群需求和行为特征,设计提出了充电+休闲模式,结合传统与时尚,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3. 可持续性关注:设计注重生态优先原则,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园林景观的人文内涵;坚持公益性原则,提高园林景观的公共服务能力;坚持永续利用的原则,提高园林绿化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些原则的贯彻使得设计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4. 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考:设计作品结合了充电需求和休闲空间的功能性,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体验。同时,设计还考虑了环境、文化、历史等相关问题,展现了对城市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思考和关注。 综上所述,本设计通过创新的充电绿地模式、结合东方文化和国际化视野、关注可持续性以及提出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考,展现了对竞赛主题的紧密契合和符合评选标准的亮点。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上一篇:昆明华发书香云海住宅项目

11
933

下一篇:四时乐游

0
590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