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再利用——以汕头市蓬州所城为例
作品编号:ILIA-S-202311918
主创姓名:练荣川
设计成员:黎弘彪、苏文安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再利用——以汕头市蓬州所城为例
院校名称:汕头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郑红彬
设计时间:2023-05-30
项目地点: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
项目规模:35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场景鸟瞰效果图
该地为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蓬州所城,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乡镇人口大量流失,导致乡村中存在大量的荒废闲置场。而如何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探索国内乡村中大量荒废的闲置空间?如何充分激发闲置空间的潜力?拓展其存在的价值?这个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话题。设计由在地性、适宜性开展,以点为例,探索不同乡村中公共空间的设计方式。
设计说明
设计场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蓬州所城。村居面积约205平方公里,由于近现代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当地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疏忽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导致蓬州所城内目前缺乏公共空间。而我们观察到在蓬州所城内存在大量的闲置荒废空间,借此契机,为了弥补当地缺乏的公共空间,提升古城居民的幸福感,我们选取村内一处闲置空间将其活化利用起来,置入两个公共空间性质的建筑。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社交、互动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以此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团结,由此加强社区的凝聚力,为如何活化利用乡村中的闲置空间作出了探索与实践意义。
▲场地分析
场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能江街道。于汕头市区西北部,桑浦山东麓现分割为蓬洲东、蓬洲西、蓬洲北四个社区居委,隶金平区能江街道,村居面积约205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我们的新建筑位于蓬州所城内的某村道旁,场地最显著的特征是一颗近百年树龄的古榕树,其榕树根茎之下为蓬州古城历史遗留的古城墙。
▲设计推演
该公共空间建筑分为两大功能体块,其一为村史馆,主要用作文化展览与公共阅览自习室;其二为村民活动中心,围绕着古榕树而诞生的灰空间。由于两个建筑体块被村道所分割,通过架设 5m 高的天桥使之相连,从而实现人车分流。
新建筑周边有 4 个信仰场所及一个养老院,场地流动人群及长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所以在设计之初,我们想在满足村民的文化交流、村史展览需求的同时,更多的是想为老人提供一个能够休闲交流的场所,消解他们的晚年孤独,也能够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凝聚力。
▲使用场景
建筑坐落在人来人往的村道旁,道路两旁开满了商铺,在平日里这条狭窄的道路非常热闹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整个村道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状态下。而我们的新建筑置入后,能让蓬州所城内的闲置空间再重新活化利用,使原本快节奏下的道路变得舒缓,给匆忙的行人提供了一个休止符选项。
设计感悟
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而如何建设乡村的公共空间?对于不同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如何保持其特有的在地性?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乡村公共空间是我们本次设计的重点。通过我们的设计,让这个空间起到促进社区互动,提供居民日常需求的便利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改善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设计亮点
目前在国内乡村中存在大量的闲置空间,这类空间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如何利用好这些闲置空间?挖掘其内在价值是我们本次设计重点与亮点。我们以汕头市蓬州所城为例,积极探索乡村闲置空间的使用方式,激发其潜在的价值,提升乡村形象与乡村村民生活质量。基于当地乡村村民实际需求与当地潮汕建筑文化,使用了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从而减少了现代公共空间与当地建筑群体的冲突。让该公共空间保持良好的在地性,使其从建成就能快速融入当地建筑群而不跳脱出来。同时,增加了目前公共空间中缺乏的趣味性,减轻其目前公共空间存在的正式感,减轻村民使用过程中的拘束感,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该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充分激活该闲置空间的运用潜力。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