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市城区1-6号坑塘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7/24 15:41

浏览量

2214
作品编号:ILIA-P-202311914
主创姓名:宋敏哲 任晓楠
设计成员:李晓星 任晓婵 刘红玉 汪丽丽 林燕 李雪 赵佳星 杨磊 李伦 王洪鑫 韩哲 张玉平
申报类别:工程实例 - 生态修复类
项目名称:深州市城区1-6号坑塘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设计单位:河北润衡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深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设计时间:2020.01-2020.06
建成时间:2021.12
项目地点:河北衡水深州市
关键词:生态修复、坑塘串联治理、中水利用、驳岸修复、文化融入、湿地景观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规模:16.39万平方米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生态修复类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河北省深州市,城区9个坑塘水路连通,形成环城水系。根据《深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依托九个湖面建设环城公园,形成环绕老城区的水系绿带。其中7、8、9号坑塘已建成。

图片1.jpg 

二、设计范围

本项目主要对1号至6号坑塘进行改造提升,包括绿化、亮化、铺装、生态护坡、景观构筑物、给排水设施等内容,总面积约16.39万平方米。

图片2.jpg 

三、现状问题

现状1#至6#坑塘水质较差,水体富营养化。部分水体呈黑色,散发出恶臭气味,垃圾飘浮、绿萍滋生、蚊虫叮咛;坑塘之间连通性较差,水面深浅不一。护坡坡度过陡;周边居民缺乏公共活动空间,植物层次差。

图片3副本.jpg

曾经作为城市福音的水系统已经变成城市废弃的后杂院、垃圾场和危险的死角。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化水害为水利,让城与水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得以修复是此次设计的重点。

第二章 设计说明

一、项目难点

1、现状每个坑塘入口都有中水管,水源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且坑塘承担城区排沥功能,根据《深州市老城区详细城市设计》,不能改变坑塘现有容水量,且现状为软质驳岸,大部分区域驳岸较陡,边坡失稳严重。如何在保证坑塘现有容水量的前提下,净化水质、进行生态护岸处理、营造景观是第一大难点。

2、1号坑塘现状已基本干涸,2、5号坑塘内水较少,大半干枯,3、4、6号坑塘水面较大,坑塘之间连通性较差,水面深浅不一,严重影响坑塘廊道功能的发挥。综合考虑各个坑塘深度,与驳岸的距离,合理设计水位标高,将六个坑塘水系连通,保证各个坑塘有水可观,有水可游是第二大难点。

3、深州历史文化丰富,现状六个坑塘大小、情况各不相同,通过低成本、低维护,低技术的技术与设计,打造差异化主题的休闲主题公园,让场地融合深州历史的同时焕发新活力是第三大难点。

二、设计主题

设计以“水系为韵、生态深州”为主题,通过水源治理、生态修复节约园林、文化融入等综合技术手段,打造城市安全的绿色屏障、和谐共生的生态典范、居民游憩的休闲乐园、文化延续的展示平台。

图片4.jpg 

三、设计策略

图片5.jpg 

设计策略一——水源治理

1、源头监管,有效保障水质稳定:通过建设生态草沟、清理垃圾等方式达到减少源头污染。

2、沟通互联,营造韧性景观:对现状坑塘进行疏浚、沟通串联,使坑塘之间互相连通。

3、顺应地势,打造层级湿地系统:利用现状护坡的自然坡度,构建台地式生态湿地系统。将传统的横向布局改为阶梯状纵向布局,延长过滤路径。一方面应对了场地高差,另一方面增加人工湿地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和时长。此外在不影响坑塘的排沥调蓄功能基础上提供了更多潜在的景观展示机会。

4、多措并举,实现水体修复:湖面增加生态浮岛和太阳能喷泉增氧曝气机,使水质指标得到有效改善。

设计策略二——生态修复

1、最小干预,构造生态驳岸:尊重现状打造生态驳岸,为了承载广场、生态湿地等相关功能,设置少量硬质驳岸。

2、重塑自然,打造生物廊道:引入适宜的本地物种,经过群落的自然演替,形成动态平衡的自管理生态系统。

3、控制面积,预留发展弹性:严格控制硬质铺装面积,预留出依靠自然力量修复生态系统、未来城市发展的弹性空间。

设计策略三——节约园林

1、低成本乡土植物,降低能源消耗:采用成本低、固碳能力强的乡土植物降低场地的建造和维护成本。

2、营造绿色建筑,增强碳汇能力:建设地埋式建筑,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设计特色

设计特色一——发扬传统,文脉再现

因地制宜融入现代元素,保护和弘扬深州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融入生活。

图片6.jpg 

设计特色二——风格迥异,综合体验

通过周边分析,结合场地情况,提取深州历史文化,以武术精神、历史变革、民俗文化、历史记忆、清水生态和儒雅风情为元素,对不同坑塘赋予不同定位,为市民提供一个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又整体贯通的休闲绿廊。

图片7副本.jpg 

五、设计内容

1)1号坑塘—杏荫鹤舞(习武园)

武学文化入口标识、以形意拳为设计元素的景墙、梅花桩小品等,展现武术之乡的魅力。

图片8.jpg 

南入口:一号湖作为习武主题园,通过多维度的景观手法强调设计主题。入口设计立体的梅花桩习武雕塑作为标识,生动趣味,色彩与道路相呼应。

图片9副本.jpg 

一号坑塘南入口效果图

图片10副本.jpg 

一号坑塘南入口实景

形意拳广场:以形意拳文化的“十二形拳“为元素,设计拳法镂空的互动景墙,充满趣味性。墙上介绍每个形体的简介,地上刻写“五行拳”的内容。

图片11.jpg 

一号坑塘形意拳广场效果图

图片12副本.jpg

一号坑塘形意拳广场实景

儿童天地:沿步道设计梅花桩,强身健体的同时宣传深州梅花拳文化。以圆形为设计语言,打造圆形儿童活动场地。

图片13副本.jpg 

一号坑塘儿童天地效果图

图片14副本.jpg 

一号坑塘儿童天地实景

健身步道:健身步道沿河而设,周边植物疏密有致,呈现丰富的季相景观。

图片15.jpg 

一号坑塘园路实景

2)2号坑塘—古韵流芳(深州足迹园)

年轮形式的地刻铺装、随风转动的互动景墙、刻写村名来历的雕塑等讲述深州历史沿革。

图片16.jpg 

西入口:设计书简形式的标识入口。

图片17副本.jpg 

二号坑塘西入口效果图

村名历史雕塑:在沿路的步道两侧散落一些橙色雕塑,每个雕塑上刻写村名来历。

图片18副本.jpg 

二号坑塘村名历史雕塑效果图

 

图片19副本.jpg 

二号坑塘村名历史雕塑实景

水韵桃乡:步道中间位置设置景墙座椅景观作为休息节点。景墙上题写博陵人崔护所做的桃花主题的诗词。

图片20副本.jpg 

二号坑塘水韵桃乡效果图

图片21副本.jpg

 二号坑塘水韵桃乡实景

图片22副本.jpg 

二号坑塘东入口实景

3)3号坑塘—菇古涵今(民乐园)

互动方言雕塑、民俗风情街、深州首字母SZ形式的游船码头展示深州的民俗文化。

图片23.jpg 

民俗风情街(南入口):入口广场依据现状场地进行改造。深州市历史上具有浓厚的的商贾文化。民乐园入口旨在改造为集商业活动、文化展示、市民休闲为一体的活动场地。

通过活力橙色钢板坐凳、钢板桌及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带状铺装激活现状广场,为后期商业集市运营提供场地。周边种植以多品种的月季作为特色,进行植物提升改造。

图片24.jpg 

三号坑塘民俗风情街(南入口)效果图

图片25.jpg 

三号坑塘民俗风情街(南入口)实景

民俗风情街:中央放置可拨动的算盘雕塑,展现商贾文化的氛围。

图片26.jpg 

三号坑塘民俗风情街效果图

 

图片27副本.jpg 

三号坑塘民俗风情街实景

游湖码头:设计亲水码头,满足游船功能的同时提供亲水空间。栈道以深州首字母SZ为设计形式,平坦而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

图片28.jpg 

三号坑塘游湖码头效果图

图片29.jpg 

三号坑塘游湖码头实景

图片30副本.jpg 

三号坑塘生态浮岛和太阳能曝气实景

4号坑塘—兰香樱艳(红色文化园)

抗战学院小院还原当年冀中抗战学院上课的景象。红色记忆群雕,展示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年份。

图片31.jpg 

东入口广场:设计线性引导铺装,以人物剪影形式的雕塑结合入口标识。北侧种植自紫玉兰树阵,象征清廉高洁的形象。

图片32.jpg 

四号坑塘东广场实景

抗战学院小院:通过围墙围合形成简单的农家院落,内部还原当年冀中抗战学院上课的景象。黑板上刻写抗战学院的校歌。场地可以作为红色教育的户外课堂。

图片33副本.jpg 

四号坑塘抗战学院小院效果图

观景亭:河边堆山设置制高点,其上设置中式观景亭,亭子下设计亲水挑台,将湖光景色尽收眼底。

图片34副本.jpg 

四号坑塘观景亭实景

红色记忆群雕:五星群雕采用亮眼的红色,错落有致的散落在草地中,与绿色的草坪形成鲜明的对比。雕塑上写红色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年份。

图片35副本.jpg 

四号坑塘红色记忆群雕效果图

图片36副本.jpg 

四号坑塘红色记忆群雕实景

5)5号坑塘—曲港汇芳(水韵园)

设计岛、堤,通过植物增添水面空间层次,展现深州清水生态。

图片37.jpg 

地埋式公厕:观景台结合公厕设计,形成地埋式建筑,削弱建筑的量,与景观融为一体。

图片38副本.jpg 

五号坑塘地埋式公厕效果图

健身场地:林荫健身场地设计健身器材,满足游人健身需求。

图片39副本.jpg 

五号坑塘健身场地效果图

6)6号坑塘—柳荫路曲(风雅园)

通过书画广场、景观灯展示书香气息浓郁的文雅氛围。

图片40.jpg 

文瑞广场:文瑞广场位于博陵古街东口,通过景墙宣传介绍文瑞书院,地上雕刻文瑞书院的条规。其它墙面可展出深州书画家的作品。

图片41.jpg 

书画长廊:南入口设置书画长廊,立面采用镜面不锈钢材质,可反射周边环境和地上的彩色民俗纹样,形成趣味十足的效果。

图片42副本.jpg 

休闲步道:高低错落的植物搭配绿色休闲步道,形成层次丰富、内容多样的绿色休闲系统。

图片43副本.jpg 

六号坑塘园路实景

第三章 主要技术创新点

城市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技术:引入台地式生态湿地系统,利用现状护坡的自然坡度,将传统的横向布局改为阶梯状纵向布局,延长过滤路径。一方面应对了场地高差,另一方面增加人工湿地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和时长,净化地表径流,通过对水源进行沉淀、过滤等处理,最大化湿地面积,从而达到更高的净化效率。在不影响坑塘的排洪调蓄功能基础上还提供了更多潜在的景观展示机会。

图片44副本.jpg 

来水为上游污水处理厂、雨水、以及地表水,综合水质为GB18918-2002一级A。处理目标为地表四类水。需要降低COD,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技术核心是总氮的去除。

污水处理厂向坑塘中投放的中水进入湿地处理系统后,经过两级级净化。第一级水流向为从上向下,垂直流。本级由于水是间断流,缝隙中有丰富的溶解氧,在填料中专有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发生好氧生化反应,使水中污染物尤其是COD,氨氮,总磷显著降低 ,另外本级所种植物具有庞大根系,也能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二级水流为方向从下向上,水平流、连续流,形成了类似于BAF生物滤池。水中的硝酸盐会通过反硝化反应转化为氮气,进一步降低总氮含量。水生植物也能够继续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使得水质进一步净化。最终达到地表四类水的质量要求。

图片45副本.jpg四号坑塘台地式生态湿地实景

第四章 设计感悟

1、形成可持续的水质净化系统:现状坑塘进行疏浚、沟通串联,设计台地式人工湿地,种植芦苇、黄菖蒲等水生植物,为水生动物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了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了水中COD、BOD等污染物。

2、生态体系得到修复与重建:采用乡土植物群落,营造不同类型的生物生境来搭建生态系统基底,经过群落的自然演替,物种间的竞争使得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形成了能够自我维护、抗干扰强、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3、传承本土文脉的公共开放空间:赋予坑塘不同的使用功能及视觉感受,构建承载深州文化和精神的记忆场所,营造有归属感的市民开放空间。

第五章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16.39万平方米

广场铺装及道路面积:4.6万平方米

建(构)筑物面积:0.06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11.73万平方米

绿化率:71.57%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