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层序律——基于地质学沉积思想的时空叙事性地景化博物馆公园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79
主创姓名:李姗珊
设计成员:魏世元 梁彦宏 刘琳 谢婉茗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项目名称:历史层序律——基于地质学沉积思想的时空叙事性地景化博物馆公园
院校名称: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潘鑫晨 金连生 潘鑫晨、金连生
设计时间:2023-04-30
项目地点: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
项目规模:15961.09㎡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
▲现状问题
城市化发展水平逐步加快的同时,城市中一些历史保护建筑在高密度城市建设中显得越来越局促,与现代化城市风貌产生矛盾对比,无论从建筑、文化、人群,都形成了鲜明的边界感。二者之间的空地沦为城市灰色地带、缺乏城市活力。因此,如何打破二者之间的边界,实现故宫至中街的过渡,在场地中沉淀清故宫长达四百年的历史文化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设计说明
打破时间束缚,实现空间对话。本设计在沈阳故宫与沈阳步行街中间充满历史边界隔阂的地块上展开。从基地矛盾与问题入手,过渡历史保护建筑与现代商业街。由地层层序律这一定律衍生,引用地质学沉积思想沉淀场地的漫长历史,实现由时间到空间的叙事转译,在场地中模拟历史变迁的所形成的空间褶皱、犹如地表痕迹一般。同时在操作手法上以地景化手法为主,打破故宫与中街之间的边界感、链接古今建筑,由时间的沉淀实现空间的协同。另一方面,地景化的手法很好地形成了建筑的消隐,将大部分土地还给自然,缓解区域性绿化缺失问题,并以绿色公园建立交流空间,为场地带来了置入功能、激发活力的条件。 在功能设计上,我们仍旧以沉淀时间为主题概念,在场地中以“起承转合”为整体逻辑,呼应故宫由建立之初至今的历史岁月。同时在实际功能上迎合区域人群需求,为基地周边居民带来公共交流与沉淀自我的空间,不仅可以让人们从这里沉浸于清故宫长达四百年的历史文化与情绪,也给予人们休憩、娱乐、享受闲暇时光的空间条件。既解决了场地功能缺失、活力不足的问题、也同时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传播了沈阳方城的历史文化,亦在功能方面过渡了静区——故宫博物院与动区——中街步行街之间的隔膜,打破二者之间存在的边界。
▲设计策略与方案生成
历史的沉淀使我们联想到地质学中的沉积岩,于是我们运用了沉积思想作为设计灵感,运用于场地的设计表达,并且引用故宫的轴线与斜率,在场地设计中进行秩序的排布与框架的扭转。使故宫与用地之间,有联系却不雷同,各自独立又彼此融合。
▲空间操作理念
我们把场地整体分为五个部分,对应了满清故宫从建立以来的五个不同的阶段时期,以建筑语言折射不同时期的历史情绪,形成了场地内的叙事性空间转译,具体反映到建筑的高度、形态、与人群密集度等,通过地质学中的古生物断代法和地层层序率的纵向叠加,形成了最后的建筑形体,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使之沉淀历史文化的同时激发场地活力,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群。
▲节点效果展示
我们将建筑的部分主体置于地下,一是呼应地景化的主题,二是最大程度减少对故宫的遮挡,建筑的一些细部也体现出我们对绿色生态的考虑,包括屋顶绿化和广场绿化,以及中部的生态水系,建筑采用大面积玻璃使地下部分也能得到良好采光。
设计感悟
该设计本质是运用了地质学沉积思想,打破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之间在建筑、文化、人群等方面的边界。丰富场地空间与形态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历史建筑的遮挡、并以地景化手法过渡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边界,场地由此焕发新的活力。消隐的建筑功能与开放的绿色公园为区域乃至城市带来了良性发展。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
设计亮点
通过对场地现状问题和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行梳理。发现基地周边存在的严重的边界与隔膜,因此我们引用了地质学沉积思想,旨在沉淀场地周边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操作手法上以“地景化”为出发点,结合城市环境发展和历史延续进行过渡空间的设计。通过层积岩的生成过程来设计建筑的形态,用起伏、褶皱的建筑来沉淀基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以转折、绵延的道路、景观演绎旧的历史篇章。使整个场地成为一部犹如纪传体通史般的时空叙事性博物馆公园。另一方面、地景化的操作手法与消隐的建筑形式在高密度城市区域中给予人们一处寻找慰藉的精神场所、将自己从城市的繁忙中短暂释放的同时在这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