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边”计划————片区保护视角下的路下乡互嵌式场景体验构想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4/30 18:10

浏览量

1005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65
主创姓名:王巧云
设计成员:程建灿 肖楚晗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破“边”计划————片区保护视角下的路下乡互嵌式场景体验构想
院校名称: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霄鹤
设计时间:2023-04-15
项目地点: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平面图、区位分析、场地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五个村落为景观规划区域,以路下村为中心村向外辐射的五个村落为规划范围,分别为路下村、富塘村、劳院-五溪村,罗沙洋村、三万里村。该区域村落相互接壤,沿着以路下溪作为轴带辐射分散,有优渥的自然资源,例如森林林下种植、梯田耕地、特色高山资源以及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等。 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场地存在乡村发展空心化、聚落被割裂千村一面以及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三大共性问题。此外,还存在以下现状问题:(1)生活环境方面:医疗、健身等娱乐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不够全面,影响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便利性,缺少重要的乡村设施节点,植物景观配置单一杂乱;(2)建筑民居方面:部分建筑损坏,新旧建筑违和,场地有杂物混乱堆放,,缺乏定期维护管理,灰色空间较多,缺少整体统一的规划建设;(3)农业经济方面:以小农零散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统一的管理单位,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少,未打开外部市场;(4)文化资源方面:文化景观资源丰富、禀赋高,但是缺乏有效的开发与管理,各类文化景观资源载体如建筑、民俗故事、山水格局等面临衰落消逝的危机;(5)乡村人口方面:空心化严重,人口集中不均衡,主要人口集中在路下乡政府所在的路下村,其余自然村以老年人口居多,为路下乡片区的整体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设计说明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迅速扩张,以及乡村保护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乡村出现双重脱嵌。其中,第一重脱嵌是指农村产业仅作为经济形态,脱嵌于社会,弱化了社会功能;第二重脱嵌是指农村产业脱嵌于自然,弱化了生态功能。未来的风景园林将更多的关注村域空间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促进公共服务品质提升与基层治理,进行双重回嵌 (回嵌社会和回嵌自然) ,从而恢复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设计选取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路下乡五个村落为景观规划区域,针对乡村双重脱嵌的现状问题,运用场景理论嵌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产业化、系统化的视角,以路下村为中心村,打造“食住行游购娱”未来乡村区域化建设示范区,探索生态、建筑、创业、经营、健康、邻里、文化、数字、服务、治理场景等乡村互嵌式发展的十大未来场景,未来将串点成线,由线及面,实现“一村一特色”与“五分钟出村,十分钟村域互动”的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服务便捷、智慧互联、整体智治的引领乡村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探索未来互嵌式场景的多种可能性。

背景分析、场地资源分析、需求分析、理论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新的政策机遇,要求不能只关注乡村的保护,要兼顾乡村的活化利用,也要探索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发布,意味着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改造是当前重要的任务;“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运用新技术发展智慧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路径之一;同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说明应当从国土空间及乡土社会两方面实现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利用片区式保护的优势进行域内乡村的整体规划设计,邻近乡村资源融合发展,关联互助,以此来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因此现代乡村的发展,应当突破传统思维限制,将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连片村庄统一规划设计,融合各村资源,合理调动劳力,挽救即将殒没的村庄。 依据各村特色进行村庄定位,将其拥有资源利用最大化,五村联合发展。利用连片乡村相邻的地理位置优势,串点成线,由线及面,实现“一村一特色”与“五分钟出村,十分钟村域互动”的建设,为居民创造了良好便捷的优质生活环境,为游客打造了文化氛围浓厚、游览资源丰富的乡村旅游胜地。 为了村内居民以及游客在乡村有更好的生活和旅游体验,对乡村不同人群进行了观察记录,总结出游客和居民的行为路径,其产生的活动交互,则是设计活动场地时最重视的部分,最后总结为四种空间需求,教育式活动空间、体验式活动空间、游览式健体空间、文化性休憩空间。

计划分析与策略、村域发展框架

我们提出片区视角下互嵌式场景发展定位下的场景规划理念依次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提出了“五化理念”作为片区式发展的规划理念。“五化”主要分为人本化、生态化、产业化、数字化以及系统化,以“五化”理念作为片区式乡村的规划导向,更加全方面地将各乡村现有资源及优势与未来乡村发展趋势进行融合与拓展,并且从五化理念延伸出片区式乡村的五化十大场景构想。 第二部分为未来乡村的五化十大场景理念构想。通过将五化理念与各乡村的景观资源优势进行融合拓展,得出绿色生态、古建融合、军旅体验、创新经营、古村康养等十大场景构想,并且依次列举可供各类片区式乡村规划的运用项目范式,可针对不同乡村地方性优势进行项目活动的展开。 第三部分为村域共建行动框架。片区式乡村在“五化”理念下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村域内、外部组织的共建行动作为推进的动力。一方面,村域内部需要构成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的递进关系,保证村域决策以及策划实施的民主性、严谨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村域外部需要引进高知人才及高校团队作为第三方组织参与乡村规划,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对乡村深入探究和桥梁搭建,促进乡村内外部的信任与沟通,进一步以更具创新性、专业性的理论与技术指导来推动片区式乡村的发展。 第四部分为乡村发展模式。在得出片区式乡村的场景构想的基础上,从发展规划、未来场景及场景单元对路下乡片区是规划下的五个乡村进行针对性的发展模式解析。根据不同乡村的主体特征及本土优势构建相应的场景,并且将各场景进行联系,形成发展链,使乡村场景规划更具备发展效益以及相互推动力。

策略展示、效果图

互嵌式场景构建策略: 一是旧村活化,将村落原本老旧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完善,改善村落基础风貌,并创建传统文化体验空间,从非物质遗产层面将旧村激活。 二是物联网+农业种植,搭建物联网技术蔬果大棚以及农作物网络时事展示销售,结合创新技术,系统性地运作与管理乡村农业与产业链。提高乡村经济收益的同时,构建本土农耕文化的对外宣传通道。 三是传统村落研学基地,通过打造艺术文化作品创建基地和文化展示空间,创建研学场所,以满足内外界不同人群的教育、艺术创作、非遗传承等需求,从文化层面提升村落吸引力并达到对外宣传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四是现代化乡村旅游,以自然教育为导向,通过设置自然科普课程与自然体验项目,丰富乡村的旅游活动,更多的是创造游客与乡村各类景观的接触与体验机会,使游客切身感受乡村深厚文化历史与丰富天然的自然资源,而不仅局限于普通的向导解说。 五是共享服务场景,例如建立信息化服务共享平台、村民共建菜地等,以共同参与的形式,结合信息技术,提高乡村的资源共享程度、村民参与度以及信息化普及度,打造一个更为新颖的乡村发展模式。 六是片区系统化规划,通过构建“三清三拆”示范基地、形成完整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环节等途径,系统性地更新完善乡村风貌以及基础产业,并且紧密切合游客与村民需求,利用地方优势打造更为成熟的旅游环境,从旅游业角度大力推动整体乡村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乡村个体角度出发,通过局部效果图的绘制,展示出路下乡不同乡村的场景构建,以及不同场景所具备的功能。通过融合发展思路以及场景规划构想,并紧密贴合不同村落的主体特征与地方优势进行场景设计。其次,从整体片区角度出发,展示片区内部不同乡村各司其职,并且形成乡村之间的发展链,体现片区式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愿景。

设计感悟

未来的风景园林将更多的关注村域空间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打破乡村之间的边界感,本项目针对乡村双重脱嵌的现状问题,对乡村进行双重回嵌 (回嵌社会和回嵌自然),构建互嵌式发展的十大未来场景,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等特色引领未来乡村发展方向,打破各村之间的边界感探索未来村域间互嵌式场景的多种可能性。

设计亮点

本项目设计立足于乡村的现状问题,未来的风景园林将更多的关注村域空间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促进公共服务品质提升与基层治理,本项目针对乡村双重脱嵌的现状问题,对乡村进行双重回嵌 (回嵌社会和回嵌自然) ,从而恢复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运用场景理论嵌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产业化、系统化的视角,构建互嵌式发展的十大未来场景,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等特色引领乡村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打破各村之间的边界感,探索构建未来乡村互嵌式场景的多种可能性。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

采闲城下

13
1079

山语鹭府

12
1069

原河云墅

19
1369

民邦•璞樾

13
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