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联无界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4/30 16:26

浏览量

5578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59
主创姓名:潘璇 马峥
设计成员:王心 王竹馨 崔嘉宇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项目名称:微联无界
院校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李翔宇
设计时间:2022-06-30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项目规模:30 万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

图1:城市设计总体规划

设计说明

本项目位于中国北京市大兴区亦庄新城,地势平坦,东临南六环路,被轨道 S6、S7 线穿 越,西侧至规划蓄滞洪区,北侧至地铁 17 号线、有轨电车 T4 线(生态公园北路),南以规划道路为界,城市更新研究范围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约呈不规则三角形。场地北侧为地铁 17 号线车辆段综合开发地段,东侧为规划儿童医院与战略留白用地,西侧为规划蓄滞洪区,拥有较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在当前这一充满不确定性与高效性的时代,本项目促使我们思考交通系统与交往、农业、邻里的内在关联,使其成为城市中的有机整体。以生产性城市理论为导向,本项目立足于场地问题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社会问题,通过事件关联和角色介入的方式,从“微街区”“微交通”“微种植”“微社交”四个方面展开设计。“微街区”,即从功能定位出发,形成尺度宜人、特点鲜明的街区场景;“微交通”,即从城市交通、场地高差入手,建立垂直扩展、立体通达的多元路径;“微种植”,即从景观系统出发,达成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目标;微社交,则是从空间塑造和社区运营模式入手,鼓励交流共享、富有活力的交往模式。在规划基础上,团队对4组建筑综合体进行了深化设计,最终实现了配套功能的生产性植入、交通系统的生产性功能复合,以及景观配置的生产性转型,探讨了城市综合体设计设计中生产性策略应用的可能性。

图2:微街区·微交通·微种植·微社交

图3:建筑单体设计-城市综合体A,B

图4:建筑单体设计-城市综合体C,D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生产性城市理论为导向,是从轨道交通、城市农业、邻里关系出发的对城市设计和建筑综合体设计的新探索。项目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通过事件关联和角色介入,深入挖掘多元主体的设计需求,打造了尺度宜人的“微街区”,立体复合的“微交通”,绿色生态的“微种植”,最终实现交流共享、富有活力的“微社交”模式。

设计亮点

1. 本项目以生产性城市理论为导向,立足场地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从轨道交通、城市农业、邻里关系出发的对城市设计和建筑综合体设计的新探索。 2. 项目不同于自上而下的传统设计视角,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通过事件关联和角色介入,深入挖掘多元主体的设计需求。 3. 打造了尺度宜人的“微街区”,立体复合的“微交通”,绿色生态的“微种植”,最终实现交流共享、富有活力的“微社交”模式。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

采闲城下

13
1077

山语鹭府

12
1068

原河云墅

19
1358

民邦•璞樾

13
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