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大理北门菜市场景观融合改造方案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38
主创姓名:黄浩澜
设计成员:许沉风 逯佳祥 张艺冉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去有风的地方——大理北门菜市场景观融合改造方案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李青青 梁慧琳 李青青、梁慧琳
设计时间:2022-04-03
项目地点:云南大理
项目规模:13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设计鸟瞰
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发现大理丰富的、多民族的、浪漫的场地气质可以从白族的包容与大理经历的三次移民中找到源头。
设计说明
大理北门菜市场是大理古城最有生气的集市,是整个古城居民买卖果肉面蔬菜的日常便民消费场所。同时,北门菜市场以其独特的烟火气息,成为国内外游客挖掘古城在地文化的网红打卡地。面对旅游市场,各种消费符号和同质化景观入侵到菜市场的消费场域之中,这不禁让我们提前思考: 过度商业化的菜市场是否将与居民日常所需形成冲突,最终破坏菜市场的原生活力?我们尝试以大理的在地民族文化作为切口,从空间-社会-文化三个步骤提出策略,引入新文化业态,引导一种从日常生活的混乱与融合中发现诗意与栖居的新菜市场模式。
首先是空间层面,我们提倡一种固定-非固定摊位结合的方式,固定摊位实行租赁形式,供不同类型摊贩展示-加工-售卖,同时在场地的不同位置设置供居民游客停留等待进食交流的公共空间,在场地的其他空地我们给予流动摊贩“先到先得”的竞争空间,这也是传统菜市场中的习惯场域是菜市场活力和魅力的源泉。
其次是社会层面,通常菜市场改造将面临绅士化问题-即引入美观空间和更高级的消费产品将赶走原住民和城市活力,我们提倡制衡-比例控制型的菜市场空间生产模式: 限制中产阶级消费趣味的比例,控制对于原生产品售卖者的租金与押金,对手工制品的市场评选评奖等手段鼓励当地/原创/手工/个人品牌的再生产与空间营造。最后是促使菜市场的艺术与文化再生产,给流浪艺术家/当地手艺人/吟游诗人/自媒体博主等社会个体与组织提供展示的舞台与摊位,以瞬时/偶然/节庆的方式产生属于大理的艺术盛会。
现状与矛盾分析
将北门菜市场放置到大理古城的范围内进行区位分析,梳理周边旅游资源。
在平面分析中将场地内摊位种类与售卖的当地菜品进行分类整理。
场地中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摊贩、游客与居民,这四类群体对场地有不同的需求。
空间设计策略
用平面图、爆炸图、摊位分析图与效果图说明空间策略。
在空间层面,我们提倡一种固定-非固定摊位结合的方式,固定摊位实行租赁形式,供不同类型摊贩展示-加工-售卖,同时在场地的不同位置设置供居民游客停留等待进食交流的公共空间,在场地的其他空地我们给予流动摊贩“先到先得”的竞争空间,这也是传统菜市场中的习惯场域是菜市场活力和魅力的源泉。
社会与文化设计策略
在社会层面,通常菜市场改造将面临绅士化问题-即引入美观空间和更高级的消费产品将赶走原住民和城市活力,我们提倡制衡-比例控制型的菜市场空间生产模式: 限制中产阶级消费趣味的比例,控制对于原生产品售卖者的租金与押金,对手工制品的市场评选评奖等手段鼓励当地/原创/手工/个人品牌的再生产与空间营造。最后是促使菜市场的艺术与文化再生产,给流浪艺术家/当地手艺人/吟游诗人/自媒体博主等社会个体与组织提供展示的舞台与摊位,以瞬时/偶然/节庆的方式产生属于大理的艺术盛会。
设计感悟
该方案关注学术热点,选择菜市场作为选题,深入把握场地性质,用空间的视角解读场地的活力从何而来,以不同人群诉求的矛盾为核心出发点展开设计。该方案注重在地性和文脉延续,把握大理当地文化,梳理三次移民浪潮。该方案不局限于物质空间,对场地的抽象空间也进行了一定梳理并尝试给出设计解读。
设计亮点
1. 该方案紧跟学科前沿,关注学术热点,选择菜市场作为选题。
2. 该方案深入把握场地性质,用空间的视角解读场地的烟火气从何而来,抓住了流动摊贩这一特殊群体,以不同人群诉求的矛盾为核心出发点展开设计。
3. 该方案注重在地性和文脉延续,把握大理当地文化,梳理三次移民浪潮。
4. 该方案不局限于物质空间,对场地的抽象空间(社会、人文方面)也进行了一定梳理并尝试给出设计解读。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