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辟,万象生——基于多维度科技介入的国营703场地更新探索
作品编号:ILIA-S-WORL11733
主创姓名:李萍 李孜
设计成员:刘金鑫 李逸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鸿蒙辟,万象生——基于多维度科技介入的国营703场地更新探索
院校名称: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指导老师:陈晶 贾施琦
设计时间:2023-04-15
项目地点:邵阳市新邵县
项目规模:1.8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项目总体规划平面图和场地调研
“三线”建设曾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的工业水平也因此飞速攀升。面对我国国力的日益强盛,“三线”建设的工厂们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已大规模废弃,厂内锈迹斑斑,杂草丛生。调研发现,目前虚拟元宇宙市场正处于政策大力支持阶段,能很好地将工厂在虚拟现实中重构并对“打破边界”这一主题深入阐述。基于此,项目对工厂原址做了基础梳理与进一步的更新设计。
设计说明
国营703厂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应上个世纪60年代“大三线”建设的号召而生,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国营703厂于2008年退出历史舞台,荒废至今。一方面,703厂在过去为以生产锰粉为主的专业材料厂,由于疏于管理,工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一直不曾整治,而附近居民众多且常在厂区内外展开日常活动,存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大三线”建设号召,曾有众多高知分子在此贡献了他们的宝贵的年华,时至今日仍陆续有人携子女回703观望。
针对这些基础情况,项目试图通过多维度科技介入的手段,从生态修复技术,元宇宙虚拟构建技术,产业革新技术等角度出发,打破当下现实与过去历史的壁垒,完成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同时,设计对实地进行更新设计,治理厂区污染,修复厂区生态,打造生态公共空间以供周边居民进行日常活动使用。此外,厂区部分实地节点将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打造元宇宙厂区探险等线下活动,有机链接虚拟与现实,实现次元突破,并依此转型,让703厂更好地面向现代社会,更好地传承“三线”建设中的奋斗精神。
另外在产业转型方面,项目构建了相关网络平台以更好地联动其他三线工厂的再建设,以期焕发各废弃工厂的生命力,走向新生。
项目前期分析和部分效果图
基于对场地的前期调研结果,项目对场所的精神符号进行深入挖掘,旨在打破工厂传统的更新模式,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因此,项目对支撑科技介入场地更新设计的政策背景、建筑、地形气候及周边人群等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以便于后期设计的开展以及解决场地所存在的生态破坏、部分建筑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改造等问题。
生态修复策略和虚拟现实技术策略
国营703厂在过去为以生产锰粉为主的专业材料厂,由于疏于管理,工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一直不曾整治,而附近居民众多且常在厂区内外展开日常活动,存在隐患,为此,通过建筑修复、土壤改良、生态恢复、水网景观营造及修复等手段,以期重新构建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同时为后续产业转型和旧厂旅游开发夯实基础。在虚拟现实技术策略方面,设计场所IP形象、进行数字展览、多媒体互动、打造APP联动平台等,提高大家的参与度与体验感,运用科技手段使大家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也为工厂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
产业革新策略和虚拟场所鸟瞰图
国营703厂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于2008年退出历史舞台,荒废至今,锰粉加工行业不再被时代发展所需要。基于此,本策略通过沉浸式旧厂主题剧本杀活动、研学体验、703旧厂历史博物馆参观以及线下探险活动等产业革新技术手段,旨在打破历史与现在的壁垒,重新焕活旧厂活力。
设计感悟
项目的挑战在于如何打破工厂遗迹的传统改造模式。我们创新性地将对工厂遗迹的改造不再局限于过去传统厂房的功能设置,而是在尊重场所精神的前提下挖掘更多的可能性,使其重新融入城市生活。项目运用多维科技,打破了废弃工厂与新生城市的边界、过去与现在的边界,完成史今对话,给其他废弃工厂的景观优化提供可行性借鉴。
设计亮点
本项目运用了多维科技介入废弃国营工厂场地的修复改造设计,在设计中挖掘工厂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尊重场所精神,通过科技手段重现工厂过去的面貌,在此基础上为废弃场地增加利用功能,挖掘其改造和再利用可能性,将其改造成为商业、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满足周边居民日常需求的同时,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将所获盈利继续投入维持工厂转型再生。
项目充分运用元宇宙技术,为游客和用户提供更多的体验式项目,如虚拟现实游戏、数字展览、多媒体互动等,提高大家的参与度与体验感,运用科技手段使大家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也为工厂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
同时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发挥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设计理念,积极解决场所原有的生态破环问题,打造生态绿色城市空间,节约及回收能量、减少能源浪费,有效合理地使场地长久地焕发生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