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引力场——基于SE理论的乡村留守儿童景观情绪价值模型构建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4/20 23:37

浏览量

8308
作品编号:ILIA-S-WORL11635
主创姓名:步若凡
设计成员:柳婷婷 李嘉灵 胡爱玲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项目名称:情绪引力场——基于SE理论的乡村留守儿童景观情绪价值模型构建
院校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指导老师:张婧雅
设计时间:2023-04-19
项目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坪村
项目规模:205.1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

背景及概念提出

本项目以乡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留守儿童开展行为分析,从景观设计与心理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将行为拆解为基本情绪的组合,对应形成“不安、孤独、紧张、自卑、后悔、失望”七大留守儿童典型复合负面情绪。以此“行为-情绪”评估体系为基础,分析得出各个村落需重点改善的复合负面情绪。项目基于自然及人工要素产生的情绪价值,提出通过“情绪引力场分析”进行节点落位的新方法。而“人场”则是以图示化的方式体现儿童负面情绪的侵入占比,进而体现情绪空间节点的情绪舒缓作用。

设计说明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缺乏父母关爱呵护的环境中,其离家出走、辍学、打架等行为,均反应出他们孤独、不安、自卑、攻击性强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空间作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行为的载体,与情绪的形成密不可分。空间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光感、人体工程学等多元立体的方式,多维度刺激人的大脑皮层,从而引发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情感状态,这种刺激人产生不同情绪反应的空间被称为情绪空间。其具有可控性、可调节性、可创造性和可拆解性等特质。 本项目以乡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走访乡村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行为分析,构建具有普适性的“行为-情绪”评估体系,并基于自然及人工要素产生的情绪价值,提出通过“情绪引力场分析”进行节点落位的新方法,将山水林田的等当地资源转化为可舒缓、平衡情绪的资料,在留守儿童生活空间中设计有关情绪空间的体验式节点,通过“情绪引入、情绪梳理、情绪平衡”的模式化策略,舒缓留守儿童负面情绪,以达到“情绪场”的平衡。

模式及落位分析

针对七种复合负面情绪,本项目找到各类情绪的对应解决方法,提出“情绪引入、情绪梳理、情绪平衡”的模式化策略,并落位于山林、水、田、社区四个场景,形成普适性的情绪舒缓工具包。通过人场的变化展示留守儿童在各类模式中体验的情绪变化过程,表现不同“情绪工具”的作用功能。 本项目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上坪村为例,根据现场调研得到的留守儿童特殊行为,以及场地内的人工要素所产生的情绪积极点和情绪消极点,得到该场地共有五种需要改善的消极符合情绪,并结合四所学校的位置,定位上述情绪要素。其次根据情绪消极点的影响作用范围,与自然要素所产生的自然情绪引力场联系,在工具包中进行选择五种情绪对应的不同场景的策略。最后考虑建筑的分布情况和交通路网的关系,在确保儿童安全的前提下,落位五种情绪对应的节点,保证所有节点的积极作用范围能完全覆盖情绪消极点的作用范围。

情绪节点设计

本项项目围绕土门村进行五个情绪节点设计,分别为孤独、自卑、失望、后悔和紧张。 “孤独”节点设计—借用场地电影放映点的要素,营造高差空间,通过空间明暗对比,平衡人物情绪,最终通过自然要素缓解孤独情绪。 “自卑”节点设计:营造认识自我的反思空间,同时运用事物双向性减缓自卑情绪,材质运用温和的木质材料,巧妙借用灯光点亮空间。 “失望”节点设计:结合墙内墙外明暗对比鲜明的颜色,构建充满活力的互动体验场所,以先抑后扬等方法缓解失望低落的情绪。 “后悔”节点设计:以心情装置为起点,再现“选择”场景;材质使自然之声增强,圆形态与上升空间激发顺畅、释怀的体验。 “紧张”节点设计:结合可远眺的田野风光,改变空间中光线进入量,转移注意力到手感触觉上,以先抑后扬的方法放松心情。

鸟瞰及轴测图

设计感悟

方案将目光投向景观设计领域之外,聚焦乡村弱势群体,与心理学科交叉融合,提出了乡村情绪价值评估体系的普适性新方法、及舒缓乡村留守儿童负面情绪的“情绪空间”新模式,充分调动场地内的自然、人工要素,为易被忽视、易被边缘化的儿童带来超出心理预期的体验,进而使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设计亮点

从景观设计与心理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提出具有普适性的乡村情绪价值评估新方法及舒缓负面情绪的新模式,以心理学“情绪空间”理论为出发点,为易被忽视的乡村留守儿童带来超出心理预期的体验。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

采闲城下

13
1418

山语鹭府

12
1358

原河云墅

19
2031

民邦•璞樾

13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