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山水,岸线缝合-基于数字低碳理念的轻轨站街区城市设计
作品编号:ILIA-S-WORL11541
主创姓名:王乐浔
设计成员:徐文睿 刘星琦 胡宇琳 周奕辰 傅雨凡
申报类别:其它 - 城市设计—轻轨站街区
项目名称:智“汇”山水,岸线缝合-基于数字低碳理念的轻轨站街区城市设计
院校名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庄宇
设计时间:2023-01-02
项目地点:上海市松江新城松江大学城站街区
项目规模:用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
项目类别:其它-城市设计—轻轨站街区
▲设计逻辑
方案立足于松江新城未来“产学研”创意链共融的发展方向,创造了连接松江大学城和产业区的枢纽街区,打破现有的隔阂,实现资源的共享,成为科研人才孵化的基地。
设计说明
本项目立足上海五大新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聚焦于上海城市五大新城中最先启动开发的松江新城。基地位于地铁 9 号线“松江大学城站”所在街坊,且东临大张泾城市河道, 占地面积均约40公顷。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端头节点,松江新城主要担任人工智能产业的研发,吸纳高科技数字企业与技术性人才。同时,松江大学城站有潜力发展为连接西边松江大学城和东边产业区的TOD交通枢纽,打破现有的边界,实现资源的共享,成为科研人才孵化的基地,推进 “产学研”创意链的共融。
本设计以“智‘汇’山水,岸线缝合”为主题,将智慧城市技术融入绿色都市的构建,“缝合”了河水两岸的空间边界、产城融合的功能边界、景观都市的文化边界、智慧科技的创新边界,强化了车站在连接上海中心城和新城的作用,最大化发挥TOD效应,并将与市中心的连接效应辐射到更大的区块。
本设计通过应用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搭建零碳交流平台,使用低碳建筑技术,打造了无人车景观街道、数字涂鸦画廊、绿色跑道等智慧生活场景,融入面向未来的体验式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针对新城发展中存在的发展难点问题,运用空间网络分析技术来支持城市设计的优化和决策,从而创造智慧科技、低碳出行、蓝绿宜人、城学融合的TOD特色街区。
▲生态主轴
围绕生态主轴分布了绿色低碳技术与能源技术集中应用的节点。通过应用智慧技术和绿色生态设计策略,本设计方案革新了交通体系,创造了与都市生态景观融合的TOD特色街区,将碳中和目标落实在城市设计上。
▲绿色交通
方案运用空间网络分析技术来支持城市设计的优化和决策,设计无人车系统等智慧交通网络,通过与TOD结合的多首层立体步行系统设计提升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转化效率,从而创造出行便捷、步行友好的绿色街区。
▲智慧平台
基于数字低碳理念,通过应用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搭建零碳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社区。打造了无人车景观街道、数字涂鸦画廊、绿色跑道等智慧生活场景,为科创园区融入面向未来的体验式设计,打破了设计认知的边界。
设计感悟
通过应用智慧技术和绿色生态设计策略,本设计方案革新了交通体系,创造了与都市生态景观融合的TOD特色街区,不仅发掘了松江大学城站作为连接大学城和产业区的交通枢纽的潜力,还定义了数字低碳理念指导下的轻轨站街区城市设计模式,打破现有的边界,实现资源的共享,推进 “产学研”创意链的共融。
设计亮点
1,本方案立足于松江新城未来“产学研”创意链共融的发展方向,创造了连接松江大学城和产业区的枢纽街区,打破现有的隔阂,实现资源的共享,成为科研人才孵化的基地。
2,本方案基于数字低碳理念,通过应用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搭建零碳交流平台,使用低碳建筑技术,打造了无人车景观街道、数字涂鸦画廊、绿色跑道等智慧生活场景,为科创园区融入面向未来的体验式设计,打破了设计认知的边界。
3,本方案运用空间网络分析技术来支持城市设计的优化和决策,设计无人车系统等智慧交通网络,通过与TOD结合的多首层立体步行系统设计提升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转化效率,从而创造出行便捷、步行友好的绿色街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