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龙大道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改造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30 17:18

浏览量

2294
作品编号:ILIA-P-202211287
主创姓名:蒋侃迅、朱俊安、胡偲佶
设计成员:谢圣洋、郝阳、姚俊华、邱晓冬、李旺、刘赛君
申报类别:工程实例 - 设计类·公共景观 - 市政景观
项目名称:蜀龙大道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改造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元有(成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成都市新都区兴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05-2020.12
建成时间:2021.06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规模:道路长度约12.6KM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设计类·公共景观-市政景观


项目背景

    蜀龙大道位于新都区内,南起熊猫大道,北至鸿运大道,是成都市区域级交通主干路。全长约12.6km,一体化设计红线范围约为25万平方米。

蜀龙大道于2005年建成通车,投运14年以来,沿线发展迅速,车行交通量巨大,与此同时,全线无贯通的慢行系统,配套设施老旧,很多路段甚至没有人行道,而大量的防护绿地却又无法被人所利用,市民出行的体验感较差。

    在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蜀龙大道将通过车行空间与慢行空间的全方位改造,来满足营造人车共享的新型道路公共空间。


1-区位图.jpg


设计说明

设计将场地可改造空间总体划分为通行空间改造与剩余空间改造两个部分。

通行空间指沿车行道线型两侧的人行步道空间的改造与优化。这一部分通过场地空间尺度、场地内现状人行步道材质、场地内现状乔木点位三个要素,将场地归纳为十二类不同的现状情况,并以一体化改造策略为原则,通过增设绿化隔离、更换透水铺装、梳理现状种植、完善基础设施的策略为每一类空间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最终使项目范围内的两侧沿街绿地实现了多级全线的慢行系统贯通。

3-蜀龙大道无人行道改造分析图.png

3-蜀龙大道有人行道改造分析图.png

*道路通行空间改造策略图


*焕然一新、功能复合的非机动车通过空间


剩余空间大多位于十字路口的转角处,这些街角往往都有大块的绿化用地,但完全没有被有效利用,设计将这些消极用地纳入了改造范围,将其打造成可供市民停留休憩的积极空间。设计通过增设停留空间、梳理软景种植、补充小品设施三个方面的改造,为场地增加了28个转角口袋公园。

5-转角节点改造策略图.jpg

*转角节点改造策略图


*街角口袋公园


7-1转盘改造前.jpg7-新都之心环岛.JPG

*新都之心环岛改造前后


*通过交通岛和智能辅助设施的设置,加强了行人通过路口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9-花径1.jpg

9-花径2.jpg

*“新都之心”绿岛与街角绿地的花境


主要技术创新点

1、休憩空间——“城市盒子”

除了路口转角的节点,在狭长的路线中仍需要大量停留空间,设计植入了命名为“城市盒子”的构筑物。城市盒子采用单面墙作为结构支撑,减小构筑的占地空间,使其在狭长的空间中可以根据需求灵活摆放,灵活地适配不同尺度的场地;而后,在白色墙体上镶嵌不同的木色单元盒状空间,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休憩功能,同时,虚实相衬、简洁明快的造型为街道提供了统一美观的立面形象,加之自动售货机的引入,更彰显人性化的细节。

*城市盒子设计图


*白天和晚上的城市盒子


2、特色公交站——“前站后台”

蜀龙大道是城市区域主干道,这其中的公交线路是市民出行的重要途径,而公交站台作为慢行交通与公共车行的转换空间对市民的出行体验至关重要。

现状公交站台处于车行辅道与主道之间的侧分绿化带上,进深2米不到,等候空间局促且前后都与车行道相邻,毫无遮拦,导致人们候车时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每逢高峰时段,甚至还会出现人群被迫在车行道上候车的情形。

设计首先将站台的上车区和等候区分离,在站台后侧绿地中借由“城市盒子”来提供休憩等候的功能,并嵌入智能显示屏,让人可以随时关注公交班次和到达时间,做到毫不慌张地惬意等候,当自己要乘坐的车辆即将到站时,再来到前站区域排队上车。这种“前站后台”的候车空间布局,既提升了候车体验,同时也减少了占道候车的安全隐患。

公交站亭也是城市道路重要的形象标识物,设计摒弃传统千篇一律的成品站亭,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融入新都说唱俑和熊猫的历史文化元素,是对一座城市“文化自信”的强有力表达。如今,这批公交站台就是新都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

*前站后台策略图


*“前站后台”特色公交站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

天创览江府

23
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