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30 09:12浏览量
4490一、原始现状解读
窑沟是洛阳市汝阳县柏树乡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村口紧邻汝南县道,距汝阳县城6KM、洛阳市区60KM,出行便利,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窑沟属丘陵地貌,坡岭遍布,土质为富硒红沙土,因地制宜地发展起红薯种植1000余亩、烟叶种植500亩。窑沟全村约30户,常住人口60余人,多是以烟薯种植为生的中老年群体,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村内民宅新旧混杂,有古朴的石砌建筑民居,也有80年代后北方常见的清水砖宅院,交通主干道多硬化为水泥路面,有部分土路雨天泥泞难行。没有照明和雨污水处理系统,居住基础条件差,公共配套不足,村民休闲空间缺失,村庄整体环境杂乱凋零。
▲红线内为窑沟村庄占地、红线外为烟薯种植田
▲村入口处紧邻县道
▲村内的石砌建筑
▲村内的清水砖建筑
▲白墙红砖红铁门
▲村内荒置的房屋
▲用来炕烟叶的老烟炕
▲家家户户都有的红薯窑
▲村庄内仍有部分土路
二、规划设计
在深度解读窑沟现状、了解窑沟文化的基础之上,道景团队梳理出了一条以“原乡”概念为出发点的规划设计思路,从唤醒原乡美学、传承原乡文化、激活原乡产业三个层面入手,谱写窑沟振兴三部曲。
▲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总体鸟瞰图
窑沟的美,在于它随形就势的布局和高低错落的自然,在于它未经雕琢的质朴和散落田野的自在,在于它寂静安然的生活和烟薯承托的烟火,一切都美得自然而然,你见与不见它就在那里,设计师只需轻触纱帐,便能唤醒这原汁原味的乡村之美。尊重在地基因,保留红薯窑和烟炕,选择朴拙的稻草漆和石板石片,点亮红黄蓝三原色艺术集装箱,便是设计的初心和定位。
▲村口县道两侧设计效果
▲特色门楼+台地广场设计效果
▲迎宾环岛设计效果
▲民宅外立面设计效果
▲主干道石板收边、护栏石墙等设计效果
▲主干道石板收边、护栏石墙等设计效果
▲红黄蓝艺术烟炕设计效果
▲石砌红薯窖设计效果
窑沟的文化,是弥漫古今又含而不露的,是自带气场的吕氏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摄影基地、是文人墨客的闲处、是学子画匠的宣纸,听什么故事写什么字,拍什么美景画什么画,都在这乡里乡亲的眼里、手里和心里了。设计师的使命便是让生长在这里的文化基因得以绽放,得以弘扬,得以代代相传。
▲窑沟村史馆设计效果
▲休闲广场设计效果
▲窑沟文化墙概念设计
安居,然后乐业,是窑沟原本的模样。然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求乡村乐业而后安居。红薯和烟叶,成就了上一代人的人生,也要造就这一世窑沟的辉煌。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文旅产业融合让窑沟重新焕发生机,是设计师大格局的期许,也是为乡村共同富裕搭建的一条必经之路。
▲农副产品分拣中心+产业广场设计效果
▲产业形象设计-烟叶雕塑
▲产业IP概念设计-红薯五行兄弟
▲红薯标识的设计和应用效果
▲烟叶标识的设计和应用效果
三、建成效果
乡建项目具有显著的在地性,因此在窑沟项目建设过程中,道景团队长期驻项,指导施工的同时,结合现场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各项设计优化和在地设计,终使窑沟的“原乡美学、原乡文化、原乡产业”规划设计三部曲逐步落地成景。从2020年末到2021年十月份,经过近一年的设计和建设,焕然一新的窑沟,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联合运营公司、村民乡贤,开启了生态+特色农业+文化+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红薯主题引流入村,流转闲置农房和土地,打造多种业态,带动地方红薯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据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3月,窑沟村累计销售红薯等农产品4000万元,家家户户经营红薯、粉条等特色农产品,8户承包摊位实现个体创业,12户农房正在改造发展农家乐,陆续吸引在外乡贤、周边乡村创业者及投资商70多人到村创业。昔日少人问津的山沟沟,成为游客不断的观光旅游村,开放一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近5万余人,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
▲焕新的窑沟-从寂寂无闻到车水马龙
▲村口--“窑沟欢迎您”迎宾墙
▲原乡美学-特色门楼
▲原乡美学-迎宾环岛
▲原乡美学-建筑风貌
▲原乡美学-建筑风貌
▲原乡美学-石头风貌
▲原乡美学-石头风貌
▲原乡美学-石头风貌
▲原乡美学-石砌红薯窖
▲原乡美学-红黄蓝艺术烟炕
▲原乡文化-吕氏春秋园
【吕氏春秋园】承载了窑沟吕氏宗亲的血脉渊源,也让一代代窑沟人的生命之根就有了表达的源头和传承的期待。
▲原乡文化-窑沟文化墙
▲原乡文化-窑沟文化长廊
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定格着窑沟过去的影像,记录着窑沟的发展历程,讲述着窑沟曾经的故事,铺垫着窑沟未来的伏笔。
▲原乡文化-风脉石林、八仙台
位于村中央的原生林地被清掉杂草、疏阔空间后,石林风貌气象天成,是风水宝地,也是林荫休憩的佳所。林中一块如乡村大锅台的天然石台被命名为八仙台,旁边的路被命名洞宾路,窑沟的烤红薯、红薯粉、葛根茶等八珍美食模型展示于八仙台对面墙上,对应八仙聚会之义。文化趣意和乡村特色相映成景。
▲原乡文化-三尺巷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1978年窑沟生产队社员吕天才和吕义年在这里互让宅基地的故事,成为窑沟美谈。
▲休闲场所-二十四节气广场
二十四节气广场,是窑沟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地利种烟薯,因地制宜谋发展的写照。
▲休闲场所-清心阁书茶吧
到了窑沟,去清心阁里坐一坐,品一品香甜烤红薯,尝一尝非遗葛根茶,窑沟味道便留在了心间。
▲茅草亭农事体验-红薯粉条制作处
红薯粉条怎么做?烧上柴火支上锅,茅草亭下体验一把手艺活!
▲人文活动场所-摄影创作基地
▲摄影活动
▲人文活动场所-书画艺术创作基地
▲人文活动场所-戏曲合作社
由摄影文化合作社、书画合作社和戏曲合作社组成的窑沟文化合作社,常年面向所有文化爱好者敞开大门,邀请省市文化专家现场或线下授课,将送文化变成种文化,让村民了解文化、爱上文化、参与文化,助力窑沟乡村文化振兴。截至2022年3月,窑沟文化合作社已创作各类戏曲作品13个,摄影类作品189个,书画类作品234幅,开展展览、演出60多场,先后成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读书会、书画培训、非遗节目展示、戏曲演出、戏迷擂台赛、讲座培训等活动,惠及群众数万人,成为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原乡产业-红薯储藏窖+分拣中心
红薯储藏窖和分拣中心,为窑沟特色农产品的集约化储藏、分级、包装和销售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改变了原来农户各自存储销售、品质混淆、附加值低的老模式,也为未来红薯粉条、粉皮等深加工产品做好铺垫。
▲产业活动-红薯文化节
建成后的窑沟,成为汝阳县红薯产业的窗口,在村口的产业广场上,相继举办了红薯文化节、红薯擂台赛等红薯主题的产业活动,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产业展示-香烟品牌墙
“男神,你抽过几种?”——香烟品牌墙,是窑沟烟叶生产与香烟品牌的链接。
▲农文旅融合-窑沟游学
农耕文化小品、烟薯产业氛围和淳朴本真的乡村风貌,让窑沟成为学生们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游学佳地。
▲农文旅融合-窑沟特色游
窑沟印象,是高低错落的乡土民宅、是红黄蓝的多彩烟炕、是古色古香的石砌红薯窖、是香甜四野的烤红薯、是弥漫古今的吕氏文化、是原生粗朴的树木生态、是温暖如初的人间烟火。
▲农文旅融合-夜游窑沟
夜幕下,披上暖色灯光的窑沟,犹如小酌微醺后泛红了脸颊,褪去白天的质朴端庄,多了些俏皮活泼的劲头,感染这着沉浸其中的游客...
四、设计创新
道景团队在窑沟项目设计实践中的创新,主要有两点:
窑沟项目以“政府引领+设计先行+工程垫资+乡贤参与+村民支持”的有效联动机制,专项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通过该模式,道景团队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不同阶段,与政府领导、村民乡贤、施工方、运营公司等多方沟通、集思广益,将方案设计和现场设计有机结合,有质有效的提升了规划设计的落地效果和建设成效,并避免了无效设计、过度设计和材料施工等方面的资源浪费。是道景团队在窑沟乡建项目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窑沟的建筑外立面涂料面层设计,是将稻草与腻子混合搅拌均匀后制成自然无色涂抹材料,在各建筑立面进行统一批墙粉刷两遍,修补均匀干燥后,再用土黄色颜料漆喷涂上色,让稻草粗粝乡土气质和乡土色彩的一气呵成,与窑沟的乡土风貌和谐融洽、相得益彰。
材料:原乡生态、自然环保、无污染、经济节约。
工艺:传统工艺传承改良、涂料可多次不限量搅拌、不影响工艺拼接、随时搅拌施工。
面漆:统一高效喷涂上色,整体一气呵成、均匀无缝衔接。
▲生态稻草漆在建筑立面的应用
五、设计感悟
最初的窑沟印象,是村头柿子树下的沉默守望、老烟炕旁的杂乱无章、红薯窖边的凋零荒凉。如今的窑沟气象,是烟火腾腾的人兴业旺、红红火火的烟薯之乡、节假日里的熙熙攘攘。一年多的时间里,窑沟的蜕变,让我们欣慰又感动,回想起来也感触颇多,如果将万千思绪归于一,那就是窑沟项目的设计之道:我们秉承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结合窑沟实际,通过唤醒她的内生动力,绽放她本真的生命力,激发起乡民对乡村振兴的希望和干劲。我们的这份设计初心,凝聚成窑沟项目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安居乐业。当我们回望项目历程和设计带来的改变时,对“安居乐业”的感悟又深厚了许多。
田园风光、地域资源、人文沉淀是天地赐予的宝贵财富,足以让我们的乡亲自信从容、安心安定的在老家生活下去,而不是背井离乡的去往城市或寄宿他乡。有了这份人心的醒悟,窑沟振兴的车轮才能真正的转动起来。
但是,当我们动员乡亲发表意见、提提要求,集思广益共建美好家园时,得到的回应却是冷漠、质疑、麻木无望的眼神。虽有些挫败和焦急,但也更坚定了我们的设计初心。我们驻在现场,不断和乡亲们拉家常、共乡情,听着他们的心声,用图纸表达他们的向往,并变成眼前真实可见的事实,设计带来的改变打动了乡亲,从拒绝沟通、冷眼旁观到给建议、提思路,从不相信到积极互动,窑沟的乡亲们对家乡的未来燃起了期盼和希望,干劲十足。
▲设计师在和村民沟通交流
▲村干部组织开会讨论家园建设
让乡亲们在干净舒适的家院里过日子,在赏心悦目的村子里谋生活,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菜,在柿子树下聊聊未来...我们相信,农村家园的幸福居所一点不比城里差。
除了原乡风貌和公共配套的整体规划外,我们也和乡亲们一起就地取材、现场设计,结合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房前屋后的摆放布置、废弃器具的改造利用等。乡亲们的智慧也让我们赞叹不已,木棍、麻绳、轮胎等变身为孩子们玩耍的秋千;遗落的石磨盘成为门口的休闲桌椅;甚至还有乡亲们用自制的红薯模具在屋顶摆成造型...劳动之手的创造、生活场景的变化,窑沟一天天的美起来了,乡亲们的心也一天天的美起来!
▲村民正在搭建秋千
▲村民装扮的屋顶
乡亲们在熟悉的乡音问候中和睦相处,在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快乐生活,是一个乐活乡村的模样。然而窑沟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很难看到行人,家里留守的老人只剩下沉寂和守望,日子就在这平平淡淡、冷冷清清中重复着。
在村子建设时期,村干部将农闲的村民组织起来加入施工队伍,优先安排就业务工,道路加宽、水电优化、休闲空间、房屋粉刷.....乡亲们一项项参与着家园建设,干活的间隙开开玩笑斗斗嘴,久违的笑容溢在脸上,格外的亲切朴实。项目没有竣工就经常引来周边村民的参观和夸赞,让乡亲们更添自信自豪。
▲村民参与家园建设
我们希望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干事业奔小康,兴家业旺产业,让孩子不用留守,让老人有子女相伴。原来的窑沟,因地制宜发展有红薯和烟叶种植,但农户们各自生产存储和销售,过程繁琐劳累,效益也一般,村里的年轻人不愿意干而外出谋生,老人们则是看着土窝窝里的金娃娃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今,红薯智能储藏窖、分拣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破旧的红薯窖和老烟炕,也被改造成特色建筑,村容村貌整洁又美观,随处可见的烟薯标识和IP形象营造出浓厚的产业氛围,美食广场、农家乐、民宿、亲子乐园等农旅配套设施相继建成.....渐渐的,来窑沟游玩的、研学的、摄影的、写生的人越来越多,洛阳市红薯文化节、红薯擂台赛等产业活动相继在窑沟举办,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也开始回来创业,村里的老人也在家门口卖起了烤红薯、红薯粉条......农旅融合的产业路逐渐兴旺起来。
人心醒过来、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的窑沟,是各级政府、设计单位、施工队伍、运营公司、村民乡贤等各方齐心共建的结果。现在我们再回到窑沟、遇到村民时,他们用热情自信的笑容招呼着我们去家里坐坐、拉拉家常,曾经那副胆怯、陌生、冷漠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乡村振兴,终归是人的振兴,乡亲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画卷,就是对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解。
作者:吕亚玲、张鹏飞、贾云丹
审定:吕亚玲
头条:
世界级资源的绿色发展之路 ————甘泉大峡谷旅游景区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