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抵御风暴潮灾害下的沿海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更新设计---以温州龙湾区为例
作品编号:ILIA-S-202211156
主创姓名:兰江巍
设计成员:闫坤 华正鑫 肖沛禾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城市更新
项目名称:“乘”风“破”浪-抵御风暴潮灾害下的沿海区域生态修复与景观更新设计---以温州龙湾区为例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榜晏 王葆华
项目地点:温州龙湾区
项目规模:156k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城市更新
设计场地平面图1
在设计前对设计场地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区位分析及风暴潮经济损失图就是设计的原因。温州本地的气象分析图表对设计本身策略模型有很大依据,场地历史分析、风暴潮的防御史及现状分析和风暴潮历史沿革对设计前期分析有很大帮助,最重要的设计场地周边现状设计可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场地本身。
设计说明
龙湾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介于北纬27°48′——28°01'、东经120°43'——120°55’之间,总面积228平方千米。风暴潮是我国水文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约占全部海洋灾害的94%。我国是世界上两类风暴潮灾害都非常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风暴潮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从南到北所有沿岸均无幸免。本设计研究场地温州龙湾区常年遭受风暴潮灾害,且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故本设计从龙湾区本地生态环境出发,采取自然生态软化基础设计、地区活力提升及生态适应性提升三大策略,在本设计中采用模块化场景对三大设计策略分别演示,并对设计推演进行剖面图示说明,分阶段性地应对风暴潮灾害。同时提升本地区生态活力,修复沿海地区生态的同时进行景观更新。并设计弧形滞砂盒模块对潜坝进行滞砂,稳固生态潜坝,弧形滞砂盒模块对潮上带潜坝易流失砂石区进行积累砂石,并采用厚藤进行附着,也解决了流砂区生态活力贫瘠的问题。以及监测-养殖模块系统在养殖牡蛎的同时对风暴潮灾害进行预警,以期形成风暴潮适应性景观,在风暴潮来临时对沿岸滩涂及龙湾区破坏达到最小,同时对沿岸滩涂及龙湾区生产生活区进行抵御性防范。
设计理念的表达
本页图册对场地本身现状进行清晰的表达,龙湾区沿海水闸系统的分布、潮带分析、风险等级对场地的侵蚀、地形、建筑密度以及不同海平面高度对沿岸的淹没区域让我更好的对本设计设计推演进行验证。另外现状剖面分析包括渔业、农业、以及滩涂分析,让设计策略对场地内生态活力及景观更新有非常大的帮助。
设计策略模块化表达
本设计三大设计策略在本页图册进行详细模块化表达,生态基础设施软化、生态地区活力提升及近岸地区活力重塑三大板块互补分离,每一个模块化表达都是为了后续的模块化表达做准备,整体具有连贯性,是一系列设计策略的完整表达。同时在左侧平面图2中节点标识中有详细表达,对三大设计策略也进行了剖面设计,对于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具有非常清晰的表达。
装置化景观更新
本页设计弧形滞砂盒模块对潜坝进行滞砂,稳固生态潜坝,弧形滞砂盒模块对潮上带潜坝易流失砂石区进行积累砂石,并采用厚藤进行附着,也解决了流砂区生态活力贫瘠的问题。以及监测-养殖模块系统在养殖牡蛎的同时对风暴潮灾害进行预警,以期形成风暴潮适应性景观,在风暴潮来临时对沿岸滩涂及龙湾区破坏达到最小,同时对沿岸滩涂及龙湾区生产生活区进行抵御性防范。
设计感悟
风暴潮约占全部海洋灾害的94%。对沿海地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我的专业是风景园林,所以设想通过设计去解决区域生态被破坏、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的破坏。我和我的团队经过数月的设计演示推敲,效果很令我们感到振奋。我们的设计不仅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风暴潮灾害起到了一定抵御作用,并形成适应性景观。
设计亮点
本设计研究场地温州龙湾区常年遭受风暴潮灾害,且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故本设计从龙湾区本地生态环境出发,采取自然生态软化基础设计、地区活力提升及生态适应性提升三大策略,在本设计中采用模块化场景对三大设计策略分别演示,并对设计推演进行剖面图示说明,分阶段性地应对风暴潮灾害。同时提升本地区生态活力,修复沿海地区生态的同时进行景观更新。并设计弧形滞砂盒模块对潜坝进行滞砂,稳固生态潜坝,弧形滞砂盒模块对潮上带潜坝易流失砂石区进行积累砂石,并采用厚藤进行附着,也解决了流砂区生态活力贫瘠的问题。以及监测-养殖模块系统在养殖牡蛎的同时对风暴潮灾害进行预警,以期形成风暴潮适应性景观,在风暴潮来临时对沿岸滩涂及龙湾区破坏达到最小,同时对沿岸滩涂及龙湾区生产生活区进行抵御性防范。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