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视域下的空间解构——初探碗窑村的记忆与冥思

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27 00:23

浏览量

2939
作品编号:ILIA-S-202211047
主创姓名:廖纯誉
设计成员:周建华、普熙涵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声景视域下的空间解构——初探碗窑村的记忆与冥思
院校名称: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李世华 韩菡
设计时间:2022-06-18
项目地点:云南省临沧市博尚镇碗窑村
项目规模:3000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场地轴测图

设计说明

我国目前大力推动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乡村的物质空间改造成为空间设计的聚焦方向。在此背景下,借助云南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优势,本设计选取了云南大学扶贫点位——云南省临沧市博尚镇碗窑村进行设计与实践。本文在理论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声景理论进行空间设计实践,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个角度对现状问题进行辨析与解决。 本设计共分为3个板块,分别是: 实地调研板块,主要通过场地调研与发放调查量表进行了场地现状分析,结合声景理论下声音数据的分析判断碗窑村地方有文化、空间、产业问题,问题的根源是本地居民对于本地文化的不够认同与缺乏有效商业开发活动。 理论板块,结合已分析的问题进行声景理论探索,声景感知的过程是“听到”——“感受”——“认同”,这同样契合于空间设计中由人“产生行为”——“感知认同”的过程。这是以行为为基础产生的感知认同的交叉关系。从对居民进行的主观评价分析出发,为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设计板块,本设计在“乡土”的概念基础上,从感知乡土的“集”、“合”、“敬”、“润”四个方面方面进行设计。设计考虑地方居民福祉、地方感知、地方景观诠释、社会关系重建几个方面。 本设计以声景理论作为指导解决了碗窑镇的公共空间及其配套设施的缺失、风貌景观与文化特征不符、空间活动激发力较弱等空间问题,以寻求在前人视角基础上的思考进步和方式方法更新,希望能为声景学视野下乡村振兴与物质空间内“精神场所”的建立提供参考。设计落足于碗窑村现状的问题作出解决,但在碗窑村长期的发展中,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是不可控的,我们所做方案的初衷,就是在解决现状场地问题的基础上,能具备一些对声景理论下空间改造的指导价值。

声景理论研究——场地分析

场地实践调研——问题研判——设计策略提出

场地设计

设计感悟

在于对空间中人群感知评价的量化及其量化方式的探索,缩减在设计问题提出与设计实践过程中设计师基于或不基于经验的主观评价,尊重场地客观事实环境与群体诉求,通过对于实地录音的平面数据呈现达成对于场地问题的提出,同时显示场地中潜在的公共空间与人群活动使用;结合人群调查量表,完成从场地到人群的量化分析。

设计亮点

本设计基于声景学的时空二域属性与文化属性对碗窑村宏观村落结构进行问题引导和对中微观景观空间及装置进行设计指导,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备塑造地域文化个性、培育地方身份认知、确立居民地方感知的意义。 方案旨在以文化公共空间激发村民活动与文化意识,以场所环境下声景及其对应其他感官的空间秩序和谐推动居民地方感知,以声音数据收集与有声影像表达引导村民对龙窑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声音,作为媒介符号反应着事物的属性及发展,涵盖着发声的事件、人的行为活动、声事件之间的联系、声事件的发展等若干内容。声音的发生来自于自然的变化、动物的行为与叫声、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生。一段记录社会生活的声音可以揭示与保留发声的时间、空间与活动(关于对时间空间的体现还需要依托社会文化经验来进行解读,例如:春节南方地区的打糍粑声,在同一文化语境下的人就能产生联想,联想击打声、鞭炮声、人群间欢快的说话声、电视上春晚的问候声等声音元素所产生的大年三十热闹准备的场景),同时声音在传递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活动和人文活动时,声音本身也具有了文化属性,故而声音具备时空二域属性与文化属性。 相较于视觉符号感知作为主要出发点进行空间评价,声音具备特殊的符号功能特征更能体现客观事物的运动以及发展。例如,景观变迁同社会行为与意识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地方的声环境,使之形成变化。所以对现状场地的声环境观察与声音收集是对碗窑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切片”展示,其所呈现的结果是重于观察场地内声音符号,可以让人发掘碗窑村自身的文化机制,从形成社会对象意义的语境出发,探究其生成的文化机制和可能对受众施加的心理影响。通过对文化机制和空间的干预可进一步影响受众在环境中的心理,并以此达到激发村民活动与文化意识、推动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引导文化自觉的目的。 基于空间设计学科穿插性质下带有的人文社科属性,对于空间的量化绝非只有一个标准,对于空间设计所考虑的也绝非只有声音一个条件,将声景作为其中一种量化形式,完善对于物理空间环境中声音这一为人所感知的要素的变化分析,与对环境中声音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场所属性等人文要素的分析。(声环境的场地问题提出)而在声音的设计实践中,主要考虑中微观的场地空间营造与装置设计,原因在于,声音绝非是解决一切场所问题的“万能药”,尊重场地客观事实,就需要在场地设计实践中正视声音所起到的作用,对声景的量化不应当是独立分支,只因为在场地中声音的产生是围绕社会活动、物质环境、人群感知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对于声景的设计是设计的考虑要素之一(但其对比视觉仍不是主体部分,至少在非视障人群的场地感知中),未来声景的发展方向应该将其从设计实践中抽离出来,将主体放在对于设计问题的提出发现与对于设计实践的评价。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