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忆林深处——榆林西北荒漠棕地生境弹性修复图式
作品编号:ILIA-S-202211036
主创姓名:马陆航
设计成员:曾雨颀 邹凡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城市更新
项目名称:寻忆林深处——榆林西北荒漠棕地生境弹性修复图式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榜晏 卢渊
设计时间:2022-08-01
项目地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井克梁村
项目规模:204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城市更新
总平面+现状分析
方案基于固碳导向与目标的前提下,重点通过人工修复手段,弹性解决基址周边工业矿区废物废水污染、原生湿地受人为干扰、强风沙尘自然灾害等问题。弹性修复主要从人工湿地联通原生湿地净化水源、建设水弹性系统回水循环利用、通过保护区模式构建低影响系统、高固碳群落协同修复生态环境四个策略进行。
设计说明
方案基于固碳导向与目标的前提下,重点通过人工修复手段,弹性解决基址周边工业矿区废物废水污染、原生湿地受人为干扰、强风沙尘自然灾害等问题。弹性修复主要从四个策略进行。
策略一是利用人工湿地,将经过初级净化的水,协同湿地植物进一步净化,联通原生湿地斑块,连起生境通廊。
策略二是活用海绵设施,构建水弹性系统,储蓄降水和下渗水源并通过湿地人工净化,回水循环利用,缓解水源蒸发量大、蒸发速度快,引水难度高等问题。
策略三是通过一大多小的保护区模式,建立低影响系统,保留现存湿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联通的人工湿地与原生湿地作为雨水和初净级水的过滤和净化带,是城镇与自然湿地之间的缓冲区,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
策略四是筛选地域适应性强的修复植被品种,同时采用抗性强、具有工业污染修复特性和高固碳型植物品种,根据生境组合不同的植被群落生境,达到既固碳又修复,且植被生长良好的目的。
游憩体验结合周边蒙汉文化资源以及区位优势,突出文化体验的同时,建设科教场所,提供研学场所,增设沙地摩托、星空露营和房车营地等自然体验场地,吸引游客。最后,在创建多类型碳汇时,改善环境小气候,使植物群落可以进行演替,同时联合使用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结合智慧等渠道改善生活质量,为实现碳中和做出场地贡献。
设计理念+碳循环分析
缓解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的问题,人为干扰包括煤电工厂的化学污染、周边村民的生活垃圾以及足迹干扰生境;自然灾害包括周边荒漠环境的风灾、旱灾、沙尘暴等。通过创建人工湿地、扩大植被覆盖面积、低影响系统等缓解灾害,建立荒漠生境弹性修复模式。建设地质科技馆,增强研学体验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
通过建设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将两块自然绿洲斑块保护起来,周围环绕人工湿地系统,增强边缘效应的同时减弱人为对保护区的影响。协同植被营造、湿地营造和低影响系统建设,联通生物廊道,使生境得到保护并且增幅生态多样性,打造完整的生境系统。建设人工湿地,创建水弹性系统,缓解干旱缺水问题。
通过增强森林碳汇、湿地碳汇和土壤碳汇,推进实现场地碳中和的目标。通过工厂能源升级改造、使用清洁能源、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建立高固碳植被群落等多种途径,促进减碳增汇。通过植物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使用高固碳效益的植被组合不同的适应性植被群落,提升森林碳汇。建设人工湿地,缓解水土流失,协同植被碳汇达到碳中和。
策略一+策略二+策略三
策略一是利用人工湿地,将经过初级净化的水,协同湿地植物进一步净化,联通原生湿地斑块,连起生境通廊。
策略二是活用海绵设施,构建水弹性系统,储蓄降水和下渗水源并通过湿地人工净化,回水循环利用,缓解水源蒸发量大、蒸发速度快,引水难度高等问题。
策略三是通过一大多小的保护区模式,建立低影响系统,保留现存湿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联通的人工湿地与原生湿地作为雨水和初净级水的过滤和净化带,是城镇与自然湿地之间的缓冲区,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
策略四是筛选地域适应性强的修复植被品种,同时采用抗性强、具有工业污染修复特性和高固碳型植物品种,根据生境组合不同的植被群落生境,达到既固碳又修复,且植被生长良好的目的。
策略四+鸟瞰图
游憩体验结合周边蒙汉文化资源以及区位优势,突出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建设科教场所,提供研学场所,并且增设沙地摩托、星空露营和房车营地等自然体验场地,大力吸引游客。最后,在创建林地碳汇、湿地碳汇、农田碳汇时,改善周边小气候,使动植物群落可以进行演替,同时联合使用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结合智慧等渠道改善生活质量,为实现碳中和做出场地贡献。
设计感悟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城市内涝、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生态系统问题频发,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碳排放与人类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影响关系密切。方案设计时使用高固碳型植被进行协同修复,使在植被修复污染同时提升碳汇效益。
设计亮点
缓解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的问题,人为干扰包括煤电工厂的化学污染、周边村民的生活垃圾以及足迹干扰生境;自然灾害包括周边荒漠环境的风灾、旱灾、沙尘暴等。通过创建人工湿地、扩大植被覆盖面积、低影响系统等缓解灾害,建立荒漠生境弹性修复模式。建设地质科技馆,增强研学体验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
通过建设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将两块自然绿洲斑块保护起来,周围环绕人工湿地系统,增强边缘效应的同时减弱人为对保护区的影响。协同植被营造、湿地营造和低影响系统建设,联通生物廊道,使生境得到保护并且增幅生态多样性,打造完整的生境系统。建设人工湿地,创建水弹性系统,缓解干旱缺水问题。
通过增强森林碳汇、湿地碳汇和土壤碳汇,推进实现场地碳中和的目标。通过工厂能源升级改造、使用清洁能源、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建立高固碳植被群落等多种途径,促进减碳增汇。通过植物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使用高固碳效益的植被组合不同的适应性植被群落,提升森林碳汇。建设人工湿地,缓解水土流失,协同植被碳汇达到碳中和。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