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止一“汇”间 ——双碳背景下的未来街道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26 17:19

浏览量

6537
作品编号:ILIA-S-202211002
主创姓名:张晓楠
设计成员:马蓉 胡新淼 王晨玥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碳止一“汇”间 ——双碳背景下的未来街道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崔文河 王伟
设计时间:2022-06-01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
项目规模:0.65平方千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一、总平面图及前期分析

本方案的设计场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西什库大街,由东西南北四条城市街道围合而成,属于北京市老城区的生活性街道。街区内部以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办公用地为主,项目总面积约0.65平方千米。

设计说明

“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的一部分,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方案设计选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西什库大街,紧扣“智能融合,绿色发展”的主题,从“碳减排”入手,通过生态、智慧、弹性三大策略对西什库大街进行设计塑造,以减少城市的碳足迹,为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街道的建设探索新模式。 在生态方面,从空间、交通、以及能源系统三方面进行碳排碳汇的考虑,设计主要通过“碳捕捉、碳封存与利用、植物电池”等方法,构建十分钟生活圈慢行系统,提倡绿色出行,以减少街道内的碳排放量。 在智慧方面,设计围绕“PRT个人捷运系统、无人驾驶”等方面,旨在最大限度优化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并且满足未来的需要,打造“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无线化、智慧化、模块化”的未来城市街道。 在弹性方面,主要围绕“模块化设施”,如灵活的停车设施、空间的分时利用等,更好地适应交通、活动需求特性。

二、碳数据分析及设计策略

本设计将碳捕获、碳固定和碳利用结合到场地中,形成“双碳闭环”,将绿色低碳实践融入街道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构建慢行系统,恢复路权,恢复低碳出行方式。

三、鸟瞰图及设计说明

围绕“生态、智慧、弹性”策略,打造“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无线化、智慧化、模块化”的未来城市街道。

四、生态、弹性、智慧策略及效果图

在生态方面,从空间、交通、能源系统三方面进行碳排碳汇的考虑,主要通过“碳捕捉、碳封存利用、植物电池”等方法,构建十分钟生活圈慢行系统,以减少街道内的碳排放量。 在智慧方面,设计围绕“PRT个人捷运系统、无人驾驶”等方面,旨在最大限度优化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并且满足未来的需要。 在弹性方面,主要围绕“模块化设施”,如灵活的停车设施、空间的分时利用等,更好地适应交通、活动需求特性。

设计感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该项目从“碳减排”入手,通过生态、智慧、弹性三大策略对西什库大街进行设计塑造,以减少城市的碳足迹,为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街道的建设探索新模式。

设计亮点

本方案的设计场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西什库大街,由东西南北四条城市街道围合而成,属于北京市老城区的生活性街道。街区内部以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办公用地为主,项目总面积约0.65平方千米。 本设计从“碳减排”入手,通过生态、智慧、弹性三个方面对街道空间进行设计和重塑,以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目标。 ①生态策略: 在减碳方面:本设计将碳捕获、碳固定和碳利用结合到场地中,形成“双碳闭环”,将绿色低碳实践融入街道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构建慢行系统,恢复路权,恢复低碳出行方式。 在能源利用方面:本设计利用植物能源,采用转基因发光树,替代场地内大部分路灯,有效节约资源;利用道路能源,结合参数化铺装,反映场地内各交通方式的碳足迹信息,通过场地铺装的变化使人们关注低碳出行。 在植物与水资源方面:本设计在场地中采取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并结合LID设施贯穿到场地的各个节点,对“雨水、废水、蓄水”三水的处理采取相应措施。 ②智慧策略: 在智慧交通方面:本设计采取PRT个人快速交通以及无人驾驶的交通方式,可提高人们的出行便捷性以及出行速度,有效降低出行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考虑到行人的安全性,本案采取交互式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形式根据人流量、以及场地实时交通情况而变化,保证行人的安全出行。 在智慧设施方面:基于智慧的背景下结合了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设计,主要的景观设施有碳足迹互动检测墙、智能交互灌溉、智能监测路口、智能充电路灯、地面导视系统等。 ③弹性策略: 在弹性空间方面:采取分时利用的方法,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在有限的空间下实现使用效率最大化。 在弹性设施方面:利用模块化装置,可随时随地随意组合装置,不同的组合方式具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增加街道空间的趣味性。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