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
作品编号:ILIA-P-20219205
主创姓名:汪万斌
设计成员:潘焰鑫 洪平
申报类别:工程实例 - 文旅景观类 - 特色小镇
项目名称:篁岭
设计单位: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婺源县篁岭文旅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汪万斌
设计时间:2009
建成时间:至今
项目地点:婺源县篁岭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 特色小镇 篁岭晒秋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文旅景观类-特色小镇
项目背景
篁岭村隶属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四面环山,全村186户人家600多人。由于篁岭交通不便,易发生地址灾害。婺源县人民政府在1993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鼓励村民集体搬迁下山,本村仅有村民73户,人口约320人。篁岭村地处山区,村落发展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村庄地处中低山地貌区,地形复杂,四面环山,山坡坡度总体上是从下 往上逐渐变陡。山坡天然坡度一般20—42°,局部达42—50°,可建设用地较少。大雨或暴雨多发季节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村东北约1200米有栗木坑河。村西南约300米的山脚下即为晓容坑河。水资源丰富,水量充足,但季节性强。篁岭村交通不便,全村与外界只有简易公路相通。路线蜿蜒曲折,雨季就无法通行。村内电力充足,用水依托山泉,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设计说明
由于受地质、交通、供水、用地的诸多要素影响,严重制约篁岭村的发展。村落将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尽快抢救和保护。
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按照“以屋换屋”思路,对村民在篁岭新村补偿、搬迁、安置。
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舍等资源,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 开发建设民俗文化产业。
开创一种保护与发展兼顾、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并重的新农村发展建设道路。
篁岭鸟瞰
篁岭平面图
原村落格局高低错落,随坡就势。规划通过梳理整治,确定卷道的主干道形成三横和四纵的“网格”状格局。保留原有巷道支路。在改造时依据主次巷道,合理布局使用功能,铺设工程系统和消防设施。
篁岭花海
篁岭村山势地貌较险峻,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四季气候宜人。以篁岭村落建筑景观和梯田山林为特色,开展观光游览。重点挖掘村落文化生态旅游观光价值。
篁岭晒秋
篁岭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 顶木架上。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 竹簟,每到秋天晒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形成婺源独有的篁岭“晒秋”农俗特色景观。成为画家和摄影家的创作乐园。
篁岭古村
梯田景观
篁岭晒秋
篁岭晒秋
花街景观
老街店铺
利用现有村落格局及民居建筑,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引进民间手工艺展示,民俗文化活动创作,民间工艺品加工,打造民俗歌舞表演,围绕篁岭民俗文化精心打造出一台精彩的“篁岭之秋”民俗文艺节目。
老宅修复
异地搬迁,老宅修复,使得这些老宅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颐心园老宅修复
颐园
花溪水街悬浮屋
水街原址多处山体被山洪破坏,植被损毁,为了恢复水毁的植被和环境,我们在防洪工程基础上,利用地形和水流优势我们延岸造景,,因地制宜打造了集古村、花海、晒秋、流水等为一体的花溪水街。
花溪水街
设计感悟
篁岭根据传统徽州对村落的规划建设的理念,独创古建异地搬迁改造方式将县城内典型的徽派古建通过购买、租借、合作等模式整体搬迁。村庄原样复建,用艺术振兴乡村,让本来黯淡的古建重焕光彩。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32039.68m²
总建筑面积:26272.54m²
建筑基地面积:12175.08m²
建筑密度:38.00%
容积率:0.82
绿地率:33.00%
主要技术创新点
异地搬迁,古建筑集中保护,篁岭晒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