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于水底见青山”——基于水生态视角下的湿地公园修复设计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36
主创姓名:陈梦园 周细斌
设计成员:黄俊祺 刘伊悦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公园与花园
项目名称:“忽于水底见青山”——基于水生态视角下的湿地公园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与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学院
指导老师:李青 洪健
设计时间:2025-03-20
项目地点:恩施市金马公园
项目规模:450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公园与花园
公园鸟瞰图
通过鸟瞰图展现了区域的丰富地形变化。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绿色制造,和谐共生”为核心,对恩施州金马公园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设计,通过各区域之间步道,空中栈道和绿化将各功能区连接起来,实现水系连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通过智慧服务与管理,提升公园服务效能。并通过梯田设置采摘体验园引导公众参与、多功能科普馆促进游客对当地文化了解交流。未来愿景是打造一个集生态环境保护,生活休闲娱乐与科普教育一体的湿地公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前期分析
对场地现有的植物、现状、区位、气候条件、基址、人群行为、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效果图与设计解析
以生态修复为基底来解决场地现有的问题,设计通过设计水生植物设计、生态浮岛、绿色屋顶、雨水花园设计、鸟类栖息地营造五大措施,尽量减少大量土方挖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环保绿色的材料,保留场地原有建筑,同时完善公园内的基础设施,以湿地公园为中心净化周围空气,给周围生活的居民和学生提供一个可观赏、可放松、可学习的空间场地。
公园彩平图
设计从生态修复出发,打造一个引领健康生活的公园。多个短期和长期的活动交织在场地中,利用场地竖向空间变化及水体,形成了健康长跑、农事体验、营地野营、科普教育,钓鱼观鸟等康体活动。
设计感悟
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对自然环境的不重视和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湿地作为地球之肺,树木被大面积开采,化林为耕等导致各生物系统食物链缩短,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挑战。因此,湿地修复问题迫在眉睫,如何有效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湿地,已成为现代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对恩施金马公园的湿地修复展开设计研究,同时给人们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提供给人们一个可以相互连接的环境和与自然连接的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公共空间。
设计亮点
多专业跨校合作,学科交叉融合。本设计由景观专业老师指导,园林专业学生与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将林业技术专业的知识内容融入了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
1.2024年冬天恩施市出现自然灾害冻雨,金马公园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和杉木,杉木表现出相对较快的恢复能力,与其木材特性和生理调节机制有关。马尾松由于枝条较为脆弱、冠幅较大,受损后恢复缓慢,对冻雨的脆弱性更高。因此应采取及时修剪、施肥或其它环境保护措施,优先选择抗冻性较强、恢复能力较快的树种。
2.水生植物在工程应用上有“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两大应用方向。根据水位的不同深度、基质、载体配置植物,选用植株生物量大、根系发达、耐污性强、
容易维护的品种,多层次、多物种植物合理搭配。
基于这两个方面我们在植物设计专项中合理运用相关知识对植物进行设计搭配,给公园生态环境修复和维护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