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海回响——梭梭群落与盐渍土地的再生契约

艾景奖组委会

2025/03/20 21:18

投票数

1261

浏览量

7646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30
主创姓名:王玥涵 张穗 吴倩如 胡佳怡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项目名称:咸海回响——梭梭群落与盐渍土地的再生契约
院校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园学院
指导老师:夏欣
设计时间:2025-03-18
项目地点:乌兹别克斯坦卡拉扎克区
项目规模:5890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区位分析和历史变革

本图详细分析了项目的设计背景,咸海的面积变迁,场地的区位条件、土地类型变化、作物种植的气候条件与历史沿革,重点关注了本区目前面临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设计说明

梭梭,曾被普遍认作为沙漠盐尘暴中倔强的幸存者,在本项目中蜕变为荒漠生态系统的全能调解者,其生态与经济价值被充分挖掘利用,为改善荒漠中人居环境做出极大贡献。本项目以“绿色智造·和谐共生”为主题,构建“自然修复-低碳经济-社区共生”三位一体韧性系统。作为生态调解者,梭梭林带与草方格组成动态屏障,深根系网络串联“农田-生物炭滤池-湿地”三级净水系统,将本无法利用的盐碱水转化为再生资源,重塑咸海地区生态脉搏;作为经济催化者,其林下培育高附加值产品肉苁蓉,驱动“沙地经济链”——滴灌轮作耐旱作物、牲畜粪便反哺土壤改良,巧妙调理农牧矛盾,形成“固沙即生产”的绿色闭环,使荒漠焕发新的生机;作为社区共生者,梭梭根系延伸至人文脉络:雨水收集系统与四级污水净化系统共同构筑水循环体系,居民通过生态作物手作、沙漠研学与种植管护,将荒漠“守护者”身份深深嵌入资源再生链条,实现生态健康与社区福祉的共振。项目以“自然力+轻技术+人文链”为内核,将梭梭从荒漠幸存者升维为地区复兴基因,为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低干预、高韧性的调解新范式——荒漠不止于生存,更可孕育共生的未来。

场地目前面临的困境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咸海附近居民依赖棉花种植业生存,无节制的开垦耕地对场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咸海干涸而导致的盐尘暴污染,严重威胁着危场地中居民与生物的生存,导致物种数量骤减、人体健康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居民搬迁成为生态移民。但是在此困境下,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场地中留存的许多耐盐植物,他们对土壤的改善作用,将成为拯救修复场地的希望。在这张图中,我们将盐尘暴的形成原因作为亮点主要展示。

策略展示

从场地现有条件及发展危机入手,我们试图利用核心植物——梭梭重构生境,打造“自然修复-低碳经济-社区共生”三位一体韧性系统,从多样角度修复生态、化解农牧矛盾并改善居民人居条件。

策略亮点和效果展示

我们旨在发掘本地人民在咸海干涸后与盐尘暴的对抗所留存的智慧并加以利用改造修复生态环境。我们的设计策略有三大亮点—利用耐盐植物梭梭防沙固土;携手本地居民打造社区来减轻水污染的危害;大造以梭梭为核心的多产业融合发展链。通过绘制效果图的形式来展现我们对乌兹别克斯坦卡拉扎克区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设计感悟

本项目基于中亚地区所面临的荒漠化困境,试图利用核心植物梭梭创造联合生境,构建“自然修复-低碳经济-社区共生”三位一体韧性系统,不仅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且充分挖掘梭梭潜在经济效力,扩展产业发展方向,以经济发展驱动群众深入参与生态治理,赢得生活满意度与生态修复力的双重胜利。

设计亮点

亮点1:生态角度——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充分利用梭梭生态价值缓解气候问题 亮点2:人居角度——多策略净化水资源缓解缺水压力,社区内雨水收集+净化污水,增加水资源利用率 亮点3:经济角度——多产业融合解决农牧矛盾——梭梭可以做粮食,做牧草,结合其他作物发展产业链如肉苁蓉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