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新生——武汉车辆厂四社区改造项目

艾景奖组委会

2025/03/20 11:46

投票数

2

浏览量

75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86
主创姓名:邓彦邦 武汉大学
设计成员:黎劲深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无界新生——武汉车辆厂四社区改造项目
院校名称: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周燕 周燕
项目地点:武汉市武昌区
项目规模:约6000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公共空间

设计说明与背景调研

设计说明

背景与场地 项目位于武昌区武车四村,原为工业遗产聚集区,现因功能衰退面临三大矛盾:空中廊桥与社区割裂、棚户区阻断慢行网络、绿地荒置且生态失衡。作为武汉生态骑行长廊核心节点,需回应住建部“微更新”与低碳城市政策,激活社区“生态-生活”双生价值。 设计策略 慢行系统立体缝合 拆除棚户区建设骑行驿站集群,重构空中廊桥为“生态媒介”:透空钢网替代封闭围护,植入模块化植物爬架与雨水草沟,桥面径流削减70%,骑行热力提升3倍。 绿地公园韧性共生 3.2公顷荒置绿地转型为“光合海绵体”:光伏柔性支撑体系以12%光电转化率年供绿电1200kWh,透光孔隙保障乔木生长;透水铺装与盲管网络构建雨水闭环,径流污染负荷削减45%;1.2公里无障碍环线串联全龄活动场景。 核心价值 低碳闭环:光伏发电+海绵系统实现“光-雨-人”协同,社区碳足迹降低19%; 社群激活:保留齿轮艺术装置,植入林下健身区与科普花园,原住民与游客共享工业记忆; 政策示范:以针灸式更新成本(低于传统模式20%)提供可复制的“工业社区生态转型范式”。

场地考察与人群分析

重要节点说明

渲染图展示

设计感悟

“无界”聚焦工业社区微更新,以“柔性光伏+海绵廊桥”为核心创新,将废弃廊桥转化为 立体生态媒介,融合透空植物爬架与雨水管理系统,激活社区慢行网络;改造闲置绿地为光伏覆盖的无障碍公园,平衡低碳技术与人文关怀。设计保留工业齿轮符号,以轻介入策略缝合社群需求与生态愿景,实现政策导向、技术赋能与文化存续的协同共生,为长江沿线工业遗存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武汉样本”。

设计亮点

技术独创性(柔性光伏+海绵廊桥); 工业记忆转译(符号保留与功能重生); 政策-人文-生态三重闭环(微更新范式)。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