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隔阂到共鸣 ——基于三线建设工业遗存价值评价的蒲纺黄荆岭片区更新设计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57
主创姓名:刘蓓蕾
设计成员:谢亦恬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更新改造类 - 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项目名称:从隔阂到共鸣 ——基于三线建设工业遗存价值评价的蒲纺黄荆岭片区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赵纪军 徐利权
设计时间:2024-11-28
项目地点:湖北省咸宁市蒲圻纺织总厂黄荆岭片区
项目规模:34.9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更新改造类-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基址分析
提取赤壁市蒲圻纺织厂黄荆岭片区的各项因素,通过各项工业遗存记忆作为精神纽带,唤起人们的记忆行为特征。要素包括场地区位关系、上位规划、历史沿革、场地产业、建筑遗存、景观结构、场地交通、公共设施、功能分区、现状问题等,并通过三线建设工业遗存价值评价体系对场地的工业遗存进行评估。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赤壁市蒲圻纺织厂黄荆岭片区为研究对象,提取场地的区位关系、历史沿革、建筑遗存、景观结构等要素,并对工业遗存进行价值评价,总结出场地存在的五大问题:文化失语、服务失效、空间失落、生态失衡、产业失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大更新策略:1. 文化策略:通过建筑遗存分类改造、遗存文化景观营建和三线精神游线塑造,唤起人们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2. 民生策略:通过公共空间资源拓展、基础设施修复升级和生态环境更新提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社区活力;3. 产业策略:推动传统纺织业创新升级,促进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网,激活区域经济;4. 智慧策略:构建多维智慧平台,推动线上社区智慧共治和绿色空间智能共享,提升社区治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最终,项目通过工业遗存活化、生活圈焕活,实现了绿色·智造·共生的更新愿景,保存了三线记忆,延续了城市文脉,推动了产业智造和多元技术融合,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策略构建及具体策略(1、2)
首先总结场地问题:文化失语、服务失效、空间失落、生态失衡、产业失活。具体表现在三线建设精神内核在当地认同感不足,基础配套不足民需,公共空间较少,传统纺织业创新性缺失,一、三产业发展受阻,工业遗存管理不到位,遗址违规扩建现象严重,生态因工业污染而严重失衡等。其次进行规划定位,倡导共生理念,使得工业遗存和城市社区共生共享。最终实现工业遗存活化,生活圈焕活,达成“绿色·智造·共生”的更新愿景。
由此提出四大具体策略:1.文化策略:建筑遗存分类改造(基于前期进行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存评价)、遗存文化景观营建、三线精神游线塑造;2.民生策略:公共空间资源拓展、基础设施修复升级、生态环境更新提升;3.产业策略: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网开发共建;4.智慧策略:多维智慧平台构建、线上社区智慧共治、绿色空间智能共享。
具体策略(3、4)及更新设计后平面、剖面
策略三:产业策略和策略四:智慧策略。
鸟瞰图及效果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通过对蒲圻纺织厂黄荆岭片区的深入研究和科学规划,基于工业遗存价值评价提出了文化、民生、产业、智慧四大策略,不仅保存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延续了城市文脉,还通过产业升级和智慧系统构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在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设计亮点
本项目以赤壁市蒲圻纺织厂黄荆岭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价值评价和系统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四大策略,成功实现了工业遗存活化与社区焕活。以下是项目的设计亮点:
文化策略:建筑遗存分类改造与三线精神游线塑造
项目通过对工业遗存的科学评价,将建筑遗存分为不同类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造方案。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采取保护性修缮,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和结构;对于功能缺失的建筑,赋予新的文化、教育或商业功能,使其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同时,项目通过三线精神游线的塑造,将分散的工业遗存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具有历史记忆的文化游线,唤起人们对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
民生策略:公共空间资源拓展与生态环境更新提升
针对场地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项目通过合理规划,增加了多个公共活动空间,如社区广场、绿地公园等,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项目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通过植被整理、雨洪设施建设等手段,改善了场地的生态环境,增强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设施的修复升级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提升了社区的宜居性。
产业策略: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项目通过对传统纺织业的创新升级,推动了产业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了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项目还促进了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链网,激活了区域经济。这种产业升级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智慧策略:多维智慧系统构建与生态空间智能共享
项目通过构建多维智慧平台,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智慧平台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线上服务,还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提升了社区资源的利用效率。绿色空间的智能共享则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公共绿地的智能化监测和管理,提升了绿地的使用效率和居民的参与度。这种智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管理水平,也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共生理念:工业遗存与城市社区的共生共享
项目提出了工业遗存与城市社区共生共享的理念,通过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将其转化为社区的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存。这种共生理念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还通过功能转型和空间再利用,赋予了工业遗存新的社会功能,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本项目通过科学的价值评价和系统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文化、民生、产业、智慧四大策略,成功实现了工业遗存活化与社区焕活。项目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使其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为未来的城市更新和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