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交织·湾区共生——基于生态修复与自然再生的滨海河道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5/03/19 18:11

投票数

11

浏览量

259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47
主创姓名:刘汉成
设计成员:包亚鑫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项目名称:蓝绿交织·湾区共生——基于生态修复与自然再生的滨海河道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童芸
设计时间:2024-11-19
项目地点:深圳
项目规模:全长2.4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项目背景、历史沿革

项目背景、历史沿革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生态修复·自然再生”为核心理念,通过水文系统重构、生物栖息地修复与海绵城市技术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滨海生态修复样板。方案针对主河道开展三阶段修复:上游打造市民参与式生态教育基地,中游重塑自然蜿蜒河道形态,下游恢复潮汐红树林湿地系统。构建 "生态修复-智慧管理-公众参与" 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滨海城市河道修复提供全周期技术解决方案。

场地分析、规划分析、场地演变

场地分析、规划分析、场地演变

总平图、节点分析、场地推演、横断面分析

总平图、节点分析、场地推演、横断面分析

效果图、鸟瞰图

效果图、鸟瞰图

设计感悟

项目创新融合生态修复与海绵技术,构建 "教育 - 生态 - 智慧" 三位一体模式:上游参与式教育场景,中游自然河道,下游恢复大湾区稀缺潮汐红树林。通过水文重构 + 栖息地修复 + 智慧管理,打造全周期滨海河道修复样板,形成可复制的 "湾区标准",兼具生态服务、科普教育与区域示范效益,为滨海城市生态更新提供系统方案。

设计亮点

1、 "生态教育 - 自然修复 - 智慧管理" 三位一体模式,上游市民参与式生态教育场景、中游自然蜿蜒河道、下游潮汐红树林湿地三阶段垂直联动;2、技术创新:水文重构 + 海绵技术 + 潮汐模拟集成应用,年径流控制率达 85%;3、全周期范式:从生态修复到智慧运维的标准化流程,打造可复制的滨海河道修复 "湾区标准";4、价值转化:生态服务、科普教育、城市活力三维效益叠加,为全球滨海城市生态更新提供中国方案。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