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碉释艺·非遗新章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20
主创姓名:向艳娇
设计成员:郑越 、宋祎璇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空间设计 - 展览空间
项目名称:云碉释艺·非遗新章
院校名称:四川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袁园 、陈宁萍
设计时间:2024-11-18
项目地点:汶川县灞州镇
项目规模:1607㎡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空间设计-展览空间
现状问题与前期调研
汶川羌人谷博物馆其原建筑为仿羌碉式混凝土结构,存在空间封闭、展陈方式单一等问题。调研发现,旧馆因年久失修导致采光不足、流线混乱,展柜内文物仅以图文说明呈现,非遗文化停留于静态展示;当地非遗技艺缺乏活态传播平台。基于对羌族“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聚落智慧研究,设计最终确立“空间转译非遗基因、建筑重构社区关系”的改造策略,将物理空间升级转化为文化再生的社会容器。
设计说明
本方案为汶川县霸州龙溪乡羌人谷博物馆改造设计,根据原有的场地功能,以“传承·焕新”为核心策略,旨在通过空间重构、功能优化及文化叙事升级,将羌族博物馆打造为集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活态展示、文创产业孵化及公众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地标。设计遵循“在地性、可持续性、体验性”原则,以羌族传统建筑哲学为基底,融合当代设计语言,构建新旧对话、动静交织的文化场域。本次改造通过“空间赋能文化”的设计策略,将羌族博物馆从静态展陈空间转化为动态文化生态系统,既延续羌寨聚落“天人合一”的营建智慧,亦以创新手法激活非遗生命力,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平面布置与结构分析
图片展示的是羌人谷博物馆的综合性设计规划,涵盖平面布局、结构分析及设计策略等多维度内容。平面布置图详细呈现了一楼与二楼的布局设计,体现了功能分区与空间利用的合理性;人流动线图则通过路径规划优化了空间体验。而外观效果图通过现代风格渲染,突显了建筑立面的线条美感与视觉张力。设计策略中强调文化性、体验性和艺术性的融合,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尊重和展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并通过体量推导优化了空间层次感。
鸟瞰图与光线分析
在鸟瞰图中,清晰表明了1楼和2楼的结构布局,并展示了每个空间的效果图。最大限度的将整个博物馆空间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对室内空间进行了光线分析,展示了室内灯光与太阳光对展品的影响。在小品设计中展示了极具羌族特色的垃圾桶设计和精神堡垒设计。在整个博物馆的运营过程中,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佩戴耳机和VR眼镜等,沉浸式体验羌族文化,通过互动装置对羌族非遗进行深度学习和体验。
空间爆炸图与立面分析
空间爆炸图使读者对整个建筑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三维分解图清晰展示建筑各层及功能模块的立体关系,配合空间动线图优化展馆的参观路径;立面图从立面材质、比例与光影切入,凸显新旧建筑语言的融合逻辑。展区分析细化分区布局与展陈逻辑;旧馆改造效果图以现代设计手法重构历史空间,保留原有结构特征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空间焕活的统一。整体方案通过精准的动线模拟、体块分解与立面更新策略,既回应旧建筑的保护需求,又赋予其当代公共空间的生命力,是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节点的一体化设计。
设计感悟
以汶川羌人谷博物馆改造为核心,通过新旧共生、活态传承的创新策略,探索了非遗保护的新路径。设计打破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陈模式,以空间叙事激活羌族非遗技艺;非遗工坊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文化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文创空间对羌文化进行当代转译,构建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设计亮点
本设计运用新旧共生的建筑语言,保留原始羌碉石砌肌理;设计遵循“在地性、可持续性、体验性”原则,以羌族传统建筑哲学为基底,融合当代设计语言,构建新旧对话、动静交织的文化场域。 建筑外观保留原馆“碉楼式”建筑轮廓,重构展陈动线,采用“时间轴+主题模块”双线叙事。引入数字化交互装置,强化文物与观者的情感共鸣。 外立面以本土片岩与夯土肌理涂料重构表皮,窗户局部嵌入羌绣纹样镂空木饰面,实现传统符号的抽象转译。保留原馆“白石崇拜”仪式空间,利用旧木梁、石砌残墙等拆除材料,采用开放式布局,设置羌绣、羌笛制作、羌香传习等非遗工位,满足演示与教学需求。结合智能导览系统,游客可扫码获取非遗技艺教程,参与“非遗工作坊”实践。这些创新设计通过空间叙事、技术介入与社区参与的三维联动,将静态博物馆转化为文化生长的有机体,在延续地域文脉的同时,构建出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平衡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