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东湖大道城市更新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19 18:00

投票数

0

浏览量

387
作品编号:ILIA-P-202412657
主创姓名:吴昊、张璐
设计成员:何玉江、沈华枢、徐晓振、郑诗宇、尚煜坤、陈影、蔡佩其、郑司南、杨子涵
申报类别:工程实例 - 更新改造类 - 街区更新改造
项目名称:宜昌东湖大道城市更新
设计单位:苏州翰地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湖北广盛建设集团
设计时间:2023.05-2023.10
建成时间:2024.01
项目地点:湖北 宜昌
关键词:城市更新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规模:20000平方米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更新改造类-街区更新改造

项目背景:

夷陵区的小溪塔与郭家湾之间有大片的未开发区域,导致夷陵区的两大核心区未能连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夷陵核心区的一体化发展。在本项目启动之时,连接郭家湾与小溪塔的东湖大道,是两者之间目前已全面通车的唯一以“大道”命名的主干道。这意味着,东湖大道沿线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次改造范围北起平湖大道,南至夷兴大道,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道,是夷陵区的商务政务大道。全长约0.5KM,一头链接黄柏河风情带、夷陵老街滨湖商圈,遥望夷陵小溪塔森林公园和至喜楼,另一头链接小溪塔主城最核心的夷陵区政府,所经过的区域一侧为夷陵老城区(夷陵三项)一侧为夷陵区政府及各类政务机关单位,也是夷陵区城市更新的重点示范片区。业主希望通过本次改造,让这0.5km段的东湖大道成为一条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全新夷陵政务形象示范大道。

图片1.png

项目现状:

整条东湖大道呈现四大典型特征:

1. 道路两侧慢行空间较窄:全长500米的东湖大道段(平湖大道-夷兴大道段),红线宽26米,路幅宽19米,所以沿线人行道空间3-6米不等,有一南一北两处开放空间可做街角花园。

2. 周边业态类型丰富,多为购物型业态。临街商铺大多数为中高档服装,穿插以民生超市、国家银行、运营商营业厅等配套式业态,从业态品质来说,是夷陵区相对比较高端的街区。因此无论是上位城市规划的角度还是业态功能配置的角度,东湖大道都代表了夷陵区的街道形象。而这样的业态,对人行道最大的要求就是非机动车道的停车空间。

3. 现状街边街角设施亟需得到提升:项目启动初始,东湖大道的铺装、车挡、人机分隔围栏、人行横道、沿街花箱、城市电箱、公交站牌等配套设施都呈现出老旧破损的状态;北端的口袋花园闭塞且缺少休憩空间;南端金三角大楼拆除后为城市留出2500平米的街角花园空间,亟需进行功能的补充和形象的提升。

4. 整条东湖大道没有行道树:由于地下浅埋的煤气管线,整条人行道无法种植传统意义上的行道树,这就使得这条南北向的城市干道上下午时段总有一边迎接阳光照射,沿途布置的小灌木木质花箱经历多年风雨洗礼早已陈旧脱色,植物更毫无特色。

5. 城市家具及艺术装置持有率为零:沿街没有可停留的城市家具座椅以及有艺术品质的城市装置,这让整条街区缺乏吸引力。

设计策略:

城市更新项目永远如此,充满了既要想要又要的逻辑要求,但经过层层抽丝剥茧,不停讨论摸索,我们永远可以找到那几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性钥匙。

策略一,打造多元化功能边界:以像素化种植箱重构人行道机动车道分隔边界,将休憩空间、绿化空间、文化表达、非机动车停车空间、人机隔离功能一次性融入这个边界之内,这个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人行道尺度有机变换着尺度与功能。

策略二,以在地文化定义0.5km空间:深入挖掘夷陵在地文化,以长江沿岸的人文自然故事重新定义东湖大道的0.5km的文化漫步带,让这0.5km成为夷陵的文化展示通廊。

策略三,以活力定义两大街角空间:作为0.5km街区上唯二的两个街角空间,即是夷陵文化展示通廊的一南一北两个节点,也是聚集周边人群、为周边居民提供功能藕合的城市空间和活力空间的街角口袋公园。

图片2(1).png

空间设计:

这段0.5KM长的东湖大道现状改造可分为北端的能量花园、中段的漫步边界及南端的水滴公园。北端的能量花园是对夷陵山脉的致敬,融入七座周边山脉的文化;中段打造多元化功能边界,以在地文化定义街道空间;南端的水滴花园是通过动线引导,构筑可以停留的场地空间,再进行内核注入,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街角公园。


漫步边界

Stroll Borders

城市的记忆像素


-现状解读- 

宽度3-6米不等的东湖大道街区缺乏休憩空间,同时由于两侧人行道地下埋有大量城市管线,即使整体改造也无法种植大树打造常规意义上的林荫大道。

-设计策略-

将花箱、树箱、休闲座椅以堆积木的方式有机组合。采用像素格子的设计方式,结合整条街区不同空间尺度及对休憩、绿化、展示空间的需求。布置了不同的城市家具组合场景,为整条街区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分析图.jpg

每个家具都基于一个像素单位,使用组合、叠加、延展、悬挑等设计手法,基于场地尺度及周边店铺业态,营造出不同的场景空间。整个街区通过城市家具形成了若干个花园组团,在这每一个小空间里,行人可休憩,可停留,可感知,可阅读。

 

TANN8184.jpg

TANN8192.jpg

TANN8190.jpg

△ 夷陵深渊镜及像素座椅花坛组合

TANN8180.jpg

TANN8144.jpg

TANN8158.jpg

△ 像素积木座椅

TANN8181.jpg

TANN8148.jpg

△ 像素积木花坛组合

TANN8140.jpg

△ 像素积木座椅、边桌及花坛组合

-细节设计-

城市家具上的图案和文字的形式,嵌入长江沿岸的人文自然故事,其中包括了黄陵庙,石牌要塞,809微度假小镇,三峡国际房车露营地,三游洞,百里荒,夷陵茶叶,夷陵版画,宜昌丝竹,黄牛开峡,葛洲坝,三峡大坝旅游区,中华鲟,三峡人家,西陵峡,下牢溪,长江生态文化等17项内容。因此每个花园组团内嵌入了以两坝一峡和小溪塔发展史为代表的夷陵在地文化,让每一个夷陵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熟悉的记忆。

城市家具细节体现在地文化.jpg

△ 城市家具细节体现在地文化

能量花园

Energy Garden

山的故事,城市街角的力量

-现状解读-   

能量花园原场地被浓密的多层次绿化围合,场地内列植棕榈树,由于缺乏养护呈现衰败迹象。内场为功能上的临时停车空间,周边人群的临时过道空间。作为双向三车道19米宽的政务型大道东湖大道一头一尾两大节点中的重要节点,随着东湖大道的整体更新改造,该地块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功能的需求,亟需提升。

640.webp.png

△ 场地原始照片

-设计挑战-

小身材大责任。

在这块长75米不等,宽25米的场地中,我们要实现以下目的:

1. 完成其作为道路形象界面的功能,遮挡局部已经老旧的城市建筑立面的同时保证视线通透;

2. 满足城市人流快速通过的要求,根据现场观察,每日黄昏落日之前,会有来自锦江大道中小学的放学人流,而日暮时分会有大量人群通过此处的人行横道前往平湖大道马路对面的滨江公园锻炼。作为重要的路过节点,为市民提供一个快速、安全、有效,但又能偶尔停留的开放城市空间,是使用功能上的第一要求。

3. 完成其作为东湖大道北侧起点使命,让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与东湖大道的文化意义相融合,可被阅读、被感知。

 

能量花园设计范围.jpg

△ 能量花园设计范围

-设计策略-

小街角大能量。

夷陵区的名字来自“水至此则夷,山至此则陵”,夷与陵,就是山与水的形态表达,作为代表夷陵区商务政务形象的东湖大道,自然是要将山与水铭刻其上,所以我们把山的形态赋予东湖大道的北端,让山的能量为我们重新规划场地。

能量花园平面图.jpg

△ 总平面图

山的裂变与交通的捷径。我们用更有力量感的构成,让“山”从场地中生长出来,产生场地的肌理,让原本随机的交通方式,在满足人快捷通行习惯的前提下,形成了场地的步行体系。

山的秩序与林阵的对照。自成体系排列的树阵为裂变后的山形提供了林下树荫空间,也为城市道路提供了绿色森林界面,也承接了自黄柏河绿道而来的休憩功能。

-空间设计-

场地犹如大地艺术般呈现出了山的意向,山的形态被缩微在这个小空间中,成为可被驻足解读的场地内容。

“山”荡漾于“水”面之上,给行人留出足够的安全通行空间的同时,为夜晚的蓝色泛光留出了空间。我们选择了夷陵连绵山峦中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将其镌刻于山形之上:棋盘山海拔722米,绝壁栈道十里长廊;青山峰海拔890M,巨石穿洞, 称之"南天门";毛公山海拔1047M,三峡坝区的制高点;大王岩海拔1134M,高耸入云,悬崖陡壁;百里荒海拔1297M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天柱山海拔1445M,孤峰峙立,拔地耸立;黑良山海拔1792M,黄柏河水系发源地。

△ 山的裂变形成的场地肌理

△ 开放的边界

△ 山的秩序与林阵的对照

△ 夜幕下的蓝色灯光是山体的裂缝

山的形态与场地的功能空间。山的形态呈现自场地拔起的姿态,于两山之间形成“平原”,是为呈现夷陵地图的地雕,穿出于林下花境之间,成为一个个小而美的休憩空间。

△ 镌刻在石材上的地图和水系

△ 两山间形成的绿地平原

△ 整个场地犹如大地雕塑

△ 在场地里休憩的父子

山的边界与人的休憩空间。在微尺度下,山的有序褶皱,成为了场地中的休憩长椅,为等候红绿灯的行人,为路过的孩子与家长,提供了别样的街角空间。

△ 放学路过的孩童在场地停留嬉戏

△ 去往对面滨江公园的行人

△ 山的有序褶皱形成场地中的休憩长椅

山的肌理与城市的视线焦点。作为东湖大道的北侧起点,代表夷陵的二字的拼音文字以深渊镜的方式嵌入在山的肌理定义出的绿地之中,成为东湖大道入口的第一视觉焦点。

△ “夷陵”二字拼音的深渊镜互动装置

-细节设计-

大块面的的花岗岩石料为场地带来了雕塑感和力量感。精确加工的不锈钢嵌石文字、不锈钢地灯、深渊镜互动装置为场地注入了精致的细节,形成了一个场地可被阅读、场所精神可被感知的街角空间。

      

△ 每座山的介绍镌刻山形之上

旋转水滴公园

Rotating Water Drop Park

城市的活力容器

-场地现状-

旋转水滴公园原场地是一座金三角大楼,当得知将拆除一栋楼打造一座街角花园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不到3000平方的空间肃然起敬了起来,因为这个3000平方是对接未来夷兴广场重要空间节点的踏脚石,给未来城市核心绿地做好开头。

拆除建筑后,场地涌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大量的地下管线影响场地植物种植、原本是背街面的破旧建筑外立面被暴露出来、城市的变电房也赫然出现,以及由于山地丘陵城市带来的高差关系成为了场地背景。在整个设计过程里,我们探讨所有的可能性,与周边建筑的交通关系、与未来城市公园的交流方式、城市路过人群行为模式、空间使用的可能性。

01.jpg

△ 拆除前的街角,是一处名叫金三角的多层楼房

640.webp (1).png

640.webp (2).png

△ 拆除金三角大楼后复杂的场地现状

△ 更新后的旋转水滴公园

-设计挑战-

这样的复杂条件,自然带来了多重的设计挑战:

1.如何有效引导人行道人流进入空间

作为夷陵区最繁忙的十字路口,每日会有大量的人流在此路口停留驻足,如何构建场地肌理有效引导人群进入空间内部,并不影响城市人行道交通,是第一挑战。

2.如何构筑可以停留的场地空间

由即将更新的建筑山墙面、变电箱、变电房、城市地台围合出来的场地空间面积不到3000方,为场地引入一个什么样的停留空间,让这3000方的空间更具停留的吸引力,是第二挑战。

3.如何与周边居民的生活有效耦合

作为一个老城区的街道一角,周边的社区大多为上世纪的多层住宅,楼间距逼仄活动空间狭小,在这个公园城市与活力绿道的启动节点置入什么样的活力功能,才能与周边社区、学校的功能充分耦合,是第三挑战。

场地范围图.jpg

△ 旋转水滴公园设计范围

-设计策略-

1.动线的引导:稳定中的无限运动水滴构建起来的空间秩序,有效的引导着城市人流。由旋转花坛、地面LED灯带构成的环,不是单纯的静态同心环,是类似运行中的曼陀罗曲线定格的那一瞬间,类曼陀罗曲线带来的瞬时动感,让整个场地既有如水滴落下的涟漪感,又有水滴甩出环绕的动态感,所有动线都依着一个内核而生,有互相独立的动力又有互相依存态势。

640.webp (3).png

△ 旋转的水滴构建起来的空间秩序,有效引导城市人流

2.边界的构建:定格中的动态元素构架为场地提供停留边界。以浓密绿化弱化暂时无法提升的建筑边界,不停环绕的曼陀罗曲线在定格中成为场地边界富有动感的廊架、花坛与座椅。廊架作为边界,既是行人停留空间,也是经营空间,更是未来城市绿地的入口空间。人行道边界的花坛,即吸引人进入又引导人路过,也为行人提供临时的等候空间。

△ 旋转水滴廊、水滴城市家具构成了场地功能边界

3.内核的注入:一个下沉的安静草坪,或许会让人停留下来略作休息,但远没有一个有活动内容的活力小山丘来的有吸引力,而下沉的草坪即刻变身成为一个天然的安全活动场所。周边学校上下学的孩童以及大量生活在旧城中的市民,都需要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全龄活动场地来缝合日常生活空间的缺失,这个街角注定即能安静停留又能活力满满。

△ 活力内核功能的注入

如此三步策略,每一步都似乎是空间自己在自动生成,一气呵成,动静相辅,设计师要做的,只是在这件事情中摸清事件边界,找到一步步踏脚石,助推整个事件的形成。

平面图.jpg

△ 旋转水滴公园平面图

-设计要素-

整个场地由活力山丘、旋转水滴廊、水滴城市家具、雨水花园等多个设计要素构成,构建成为了充满活力的街角公园。

640.webp (4).png

△ 空间要素及其细节要素

活力山丘:

高出草坪1.2米的小山丘带来的活动空间,是献给周边孩子的礼物。草坪下沉450公分,让这个场地的边界天然有了家长看护的座椅。活动转盘、攀爬山丘、钻洞筒、大小两组滑梯让孩子们有无限玩乐的可能。草坪上甩出的草坪水滴雕塑,也成为了儿童跑跳的对象。

640.webp (5).png

△ 夜幕下的活力山丘

旋转水滴廊:

类曼陀罗曲线升起的折纸式渐变长廊,在空间中保持了旋转水滴的动态要素,是场地休憩边界的同时,也是一个南高北低的雨水收集长廊。在落雨时,雨水顺棚顶而泄,汇于廊架北段一处,顺着廊下的金属雨链汇聚于地面的不锈钢集水装置。

将廊架自上而下拆解,可分为双曲面异形不锈钢板顶板、桁架结构骨架、双曲面异形不锈钢板天花、树状结构支撑柱、独立桩基础五个层次。顶棚的三层都以空间双曲面渐变折纸形态互相精密咬合,将水滴旋转时的形态无限定格。其下由树状支撑柱界定出的廊下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休憩、等待、看护的场所。

水滴廊架爆炸图(1).jpg

  △ 旋转水滴廊结构拆解图

_AN_9545.jpg

△ 水滴廊既是场地休憩边界,也是南高北低的雨水收集长廊

水滴城市家具:

水滴旋转出的瞬间动态,衍化成为了这个街角独一无二的城市家具。无论是草坪上甩出的水滴雕塑、还是廊架下可让人躺坐的水滴座椅、或者作为城市边界的旋转水滴花坛,都让这个街角更具识别性和魅力。

△ 环形座椅围合出的下沉空间

△ 旋转水滴花坛,即引导了动线,又为城市人群提供了短暂休憩的空间

△ 不锈钢嵌入地面,描述着夷陵的独特地域文化

HIDI水滴公园精修图3.jpg

△ 动态“甩出”的草坪水滴雕塑

宜昌雨滴公园-104_AN_9625(1).jpg

△ 旋转水滴廊下的水滴坐椅

雨水花园:

旋转水滴公园也是一次城市雨水花园的小型实践,充分收集了场地内地面和水滴廊顶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雨水花园2.jpg

△ 水滴雨水花园分析图

雨水花园.jpg

△ 水滴雨水花园剖面图

-细节设计-

在这个由动态旋转水滴为内核的场地构建过程中,有大量非标物料的落地,包括且不限于廊架、花坛、雕塑、座椅。设计在过程中以精细化的场地白模推敲空间尺度分析构成关系,并深入参与到构建的每一个主材和节点把控中。

写在最后:

东湖大道的城市更新以夷陵在地文化记忆为蓝本,通过打造多元化功能边界、以在地文化定义0.5km空间、以活力定义两大街角空间等一系列措施,既使整个街区充满吸引力,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又实现项目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被重新唤醒的空间,不仅成为了城市的亮点,也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承载了市民的记忆,成为了连接每一个人与这座城市的纽带。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让城市的文化自愈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城市的心脏地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