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道共栖——广州增城百花溪生态修复与环境营造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8/29 23:55

投票数

1

浏览量

1055
作品编号:ILIA-S-202312252
主创姓名:邱思绮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河流治理
项目名称:碧道共栖——广州增城百花溪生态修复与环境营造
院校名称:广州华商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陈小斗
设计时间:2023-03-01
项目地点:广州增城
项目规模:总长度5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河流治理

现状问题与区位分析

在响应二十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方向。乡村碧道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紊乱的水系,以及如何建立空气清新的微气候环境、净化当地水质、改善生物栖息地等,这是一项挑战。在设计上考虑水生态方面,尽可能满足原有的地域风貌和乡土植物,并进行碧道水系的低成本维护,建设一段富有地域特色的线性廊道是当前乡村碧道建设的必要要求。

设计说明

该方案定位于广州增城荔城街道办群爱村(昔称百花林),通过“循声觅迹”这一概念主题对群爱村百花溪线性轴线廊道进行生态微更新改造,“声”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寓意着传递和联系和更新,将“声”这一概念通过原型抽象出概念线条,最后抽象组合落入整体平面设计中。设计以居民和旅客的体验游览路线为链接,依托场地内水域、岸边带及周边陆域绿地、农田、山林等将方案设计分为田园眺望、山丘游乐、科普教育三大节点,分别对应三段生态滨水廊道。总体设计构建体验、互动、科普三段旅程,开启一段探索惊奇之旅。科普花园和户外剧场等景观节点的融入,以及在地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人与自然有更加深层次的互动,让人们有更多的意识去爱护保护自然栖息地。通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种植芦苇丛为候鸟栖息提供遮蔽空间,掩护候鸟栖息繁殖后代,作为人鸟共处的保障空间。运用低维护的乡土树种,对一些水鸟和候鸟栖息地进行生境提升和优化,推动乡村碧道水、产、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设计概念与人群分析

此次设计以“碧道共栖”为名,致力于打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当下如何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空间,将人、公共空间和乡村发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个性化碧道设计也是本次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此次设计以域内百花溪的叠级流水声作为概念起源,以“循声觅迹”为概念主题展开设计,每一滴水在响应不同的音符时都是独一无二的样子,展现出各种形态。“声”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寓意着传递和联系和更新,将“声”这一概念通过原型抽象出概念线条,最后抽象组合落入整体平面设计中。

场地问题与策略分析

设计从生态滨水设计、农旅融合空间、绿色公共空间三方面出发,通过对场地问题的分析,得出人居差、交通杂、产业弱、活动少等缺点,对场地内的线性碧道进行更新改造。通过修复驳岸,增加生物(主要是水下生物和鸟类)栖息地等来进行生境提升和优化,提升水质,梳理水系来创造水、产、城共治的廊道系统,对场地进行文化复兴、教育科普等提高公众参与度,使得场地经济与人文得到发展,居民有场地归属感,解决大量空心屋的存在。 碧道的治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水文环境改善,使得碧道空间可持续发展;二是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运用低维护的乡土树种,对一些水鸟和候鸟栖息地进行生境提升和优化;三是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在碧道原有的景观基础上,针对碧道旁居民的居住需求以及游客的观赏需求创建景观节点,融入蕴含当地文化特色的元素,满足当地人群以及游客的需求,注入有内涵有趣的空间节点作为吸引游客前来的景观地标。

场地效果阐述

依托场地内水域、岸边带及周边陆域绿地、农田、山林等将方案设计分为田园眺望、山丘游乐、科普教育三大节点,分别对应三段生态滨水廊道,从农田耕植、户外剧场、科普花园三大景观节点中,从景观轴线上去表达文化资源与功能需求的融合设计,从而激活碧道和农旅空间的总体活力,让游客休闲漫步在其中,整个观光路线时而休闲时而紧凑,既有开阔慢行的游览场地,如湿地剧场、景观眺望台、观鸟平台等,又有停留驻足的体验空间,例如农田种植体验、科普展览空间、花谷景观等。科普花园和户外剧场空间节点的融入,注入了场地文化精神,让人与自然有更加深层次的互动,使得人与自然更加紧密联系,让人们有更多的意识去爱护保护自然栖息地。 碧道建设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吸引人才的回归和农民收入增加。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碧道建设,必须建立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基础上,景观的改造应当符合当地的特点,融入当地的特色,从场地的本质出发来设计。

设计感悟

以恢复生态环境,构建不同生境,打造一个集生态、安全、健康,为一体的碧道栖息地。设计从体验、互动、科普、产业结合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设计图纸规范、质量高,基于美丽乡村政策下如何推动碧道生态修复、环境营造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设计亮点

从农田耕植、户外剧场、科普花园三大景观节点中,从景观轴线上去表达文化资源与功能需求的融合设计,从而激活碧道和农旅空间的总体活力,让游客休闲漫步在其中,整个观光路线时而休闲时而紧凑,既有开阔慢行的游览场地,如湿地剧场、景观眺望台、观鸟平台等,又有停留驻足的体验空间,例如农田种植体验、科普展览空间、花谷景观等。科普花园和户外剧场空间节点的融入,注入了碧道空间的场地文化精神,以及在地性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人与自然有更加深层次的互动,使得人与自然更加紧密联系,让人们有更多的意识去爱护保护自然栖息地。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