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浪潮——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井里村景观更新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3/08/27 16:31

投票数

16

浏览量

1931
作品编号:ILIA-S-202312131
主创姓名:郑桂旭 孙烨
设计成员:孙一鸣 张亚宁 郝泽旭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绿色浪潮——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井里村景观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石圆圆
设计时间:2023-03-15
项目地点:潮州市潮安区井里村
项目规模:2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前期篇

乡村,曾经是人们的理想之地,乡村,曾经是人们的向往之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远离乡村,使得乡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国家提倡的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些人陆陆续续返回乡村,建设乡村,改造乡村。潮州市的井里村亦是如此,如何让乡村焕发活力,使其变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该背景下,对该场地前期的分析,包括场地历史,场地区位,场地现状等,对此总结出该地的文化特色缺失,人口老龄化严重,保护建筑破损,景观空间单一,中医药元素缺失等。因此对该地展开一系列的景观更新等。

设计说明

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井里村,素有“中医药之乡”的美称,是“广东省宜居村庄”“广东省古村落”“岐黄第一村”美誉。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井里村近年来不断加强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充分挖掘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全力打造一个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名村。该景观设计以“传承中医药,构建和美乡村”为主题。在现今提倡发展中医药,以及提出振兴乡村的大环境下,找寻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环境,不拘泥于形式,返璞归真,致力打造一个健康,绿色,内心所向往的脱俗自然环境。以现代乡村风格的设计理念,简洁明快的线条,曲直结合,空间开合得体。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活动需求,提供不同性质、功能、尺度的交往空间,供居民户外交往、休憩、娱乐、锻炼,以提高居民的健康生活品质。

▲策略篇

对该场地的种种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寻找解决措施,并提出了四个解决方案:“空间活化”;“乡村振兴”;“中医药传承”和“生态生产生活+”。分别为对空间的功能的更新,加入互动性景观达到人群可参与型性;对乡村建筑的改造及功能的变化,改造其不合理的功能,保护古建筑,保留特色建筑;发扬该地的中医药文化,从中医药的四个理念延伸到景观中,进行室内实物展览及中医药数字衍生品互动展示;对该地的生态保育修复,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改造建设材料做出本土化改变。

▲分析篇

在对该场地前期的调研分析,制定一系列策略下,进行加以改造,解决问题之后,将场地功能融入进去。对其建成后的景观小品的整体效果以及小品的拆解图进行分析。该设计的河道类型,表现生态排水组织水等方面。在植物方面,考虑现多为老年人,对植物的五感(视、听、味、嗅、触)进行植物种植设计。外地游客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来选择三种不同的游览路线。通过道路分级,功能分区及景观节点等来说明该场地设计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

▲效果篇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量的诗句来描写乡村的美景,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的美景现如今只能停留在诗句中,怎样让诗句中的乡村美景呈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本土化的材料以及乡土设施,配合乡村的自然环境。用自然的山,自然的水体,乡土植物以及乡土建筑来营造景观。并用智能乡村文旅系统来接轨现代科技,既保证了传统的乡村美景与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又不被时代所抛弃。

设计感悟

该场地位于乡村,由于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乡村人口逐渐减少,本设计围绕空间活化,乡村振兴,中医药传承以及生态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改造;在近两年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结合该村特有的中医药文化,用本土化的材料来对空间进行改造,同时保持乡村特有的生态,生产以及生活等,来吸引并留住年轻人。

设计亮点

本设计将建筑以居住功能为基点,向外延伸到观赏功能,展览功能等。对该地块水的处理表现为四种驳岸方式,表现为平台,垂直,草坡,坡道驳岸,满足了雨洪时期的蓄水要求,同时草坡原始驳岸和坡道驳岸还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限制人们的活动区域,达到不同的空间变化。自然水体通过水车管道和地下渗透分别能流经到农田以及中药田,在经过蒸发,降雨等回归河道,形成一系列水的循环。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