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作品编号:ILIA-S-202312112
申报类别:科技成果奖方案设计 - 科研成果类
论文页1
古堰画乡
论文页2
论文页3
研究主要内容摘要
(一)探究示范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做法。
本研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选择乡村旅游示范村作为调研选地。研究者以旅客的身份进行参与式、融入式调查,对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者、消费者和普通村民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提炼其成功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
(二)探究乡村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成效。
乡村旅游是一种地域型经济社会活动,对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有重大影响。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内核,旅游是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所以,本研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主题,探究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引导乡村振兴落实到具体地域空间中的成效,总结成效显著的村庄发展经验。
(三)探究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通过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可持续的重要举措。
在最后的环节,本项目欲通过对比不同乡村文旅融合示范村背后的转型机制,探究其共性,进而总结归纳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意义
浙江省具备比较好的乡村旅游基础。作为乡村文旅运营的初探者,浙江省早在2019年就率先在全国开启乡村文旅运营探索之路,2020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就破题乡村文旅运营率先举行专题研讨会,提出“八个一”工作机制,为亟待破题的乡村旅游“架桥开路”。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我国治理体系“以强胜快”的优势,展现关键国家治理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治理绩效,乡村旅游在帮助乡村度过疫情考验中也作用突出。浙江省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离不开文化因素,其实践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参考。因此本文将以浙江省余姚市横坎头村、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和浙江省嘉兴市丁桥镇梁家墩为例,依次分析这三个景区村庄所代表的不同乡村文旅产业类型,并从不同文化资源的利用角度探讨其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以探究诸多时空要素背后的内在规律。
1.文旅产业历来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抓手,其高质量发展亦是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外在彰显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分众化、高水平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旅游业是典型的幸福产业。作为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9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4%和7.9%,已经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总人数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丰富的业态和完善的产业链条是扩大文旅消费体量、塑造文旅产业盈利新优势的关键。《方案》首次将文旅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牵引性载体”,这一论断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天然合理性,体现了对文旅产业附加值、投资回报率、社会正外部性等优势的高度认同。
2.实现精神维度的共同富裕,是文旅行业应当承担的独特使命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分钱”问题,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和旅游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应持续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提质增效,着力促进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乡村振兴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就是要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4. 文旅融合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起点,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19年浙江省乡村旅游吸纳了51.7万就业人员,接待游客4.6亿人次,超过全省游客总量的一半以上,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474.4亿元。通过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主要包括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乡村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计划、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开展文化扶贫等。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项目的背景、主要内容、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
研究背景
(1)文旅产业历来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抓手,其高质量发展亦是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外在彰显。
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分众化、高水平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旅游业是典型的幸福产业。作为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9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4%和7.9%,已经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总人数的比重达到10%以上。
丰富的业态和完善的产业链条是扩大文旅消费体量、塑造文旅产业盈利新优势的关键。《方案》首次将文旅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牵引性载体”,这一论断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天然合理性,体现了对文旅产业附加值、投资回报率、社会正外部性等优势的高度认同。
(2)实现精神维度的共同富裕,是文旅行业应当承担的独特使命。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分钱”问题,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富裕。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和旅游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应持续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提质增效,着力促进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乡村振兴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就是要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4)文旅融合是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起点,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19年浙江省乡村旅游吸纳了51.7万就业人员,接待游客4.6亿人次,超过全省游客总量的一半以上,实现旅游经营总收入474.4亿元。通过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主要包括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乡村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计划、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开展文化扶贫等。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研究现状
(1)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基础。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稳步迈向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黄承伟,2021)。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较乡村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且对乡村有明显的资源汲取倾向。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郭晓琳等,2021)。中国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黄承伟,2021)。
(2)当前阶段我国在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情况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多条路径中,乡村文化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受到学界的关注(傅才武等,2021)。文化与旅游发展目标一致,内在逻辑统一。乡村振兴创造新的需求与动力反促文旅融合(龙井然等,2021)。“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由于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目标的一致性、路径的相似性和功能的互补性(杨矞等,2021)。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存在城郊融合振兴、特色开发振兴、休闲农业振兴与乡村工业振兴的典型模式(龙井然等,2021)。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可以通过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有效衔接,因而在乡村未来的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地整合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有效链接(何璇,2021)。
(3)述评
综上所述,在共同富裕提出后,国内学者对其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结合乡村文化旅游,国内相关研究也迅速展开,研究内容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态势。但综合以上的文献内容,发现对于文旅融合如何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还有待改进、待探索的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研究内容上,(1)学科背景单一。大部分的文献作者学科背景是旅游学、旅游规划等,单一的学科背景势必会造成整体文献的视野狭窄,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属于国家战略,更需要如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者投入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也更有利于后续乡村振兴研究和应用的展开。(2)缺乏整体性分析框架。前学界对于乡村文旅融合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讨论,集中体现于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探索。对于乡村文旅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乡村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整体性的分析框架仍然缺乏。而这一命题关涉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确立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基准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讨论。(3)研究的新时代特征有待更加显著。新时代,促进乡村振兴是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要以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旅游富民惠民的重要内容。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从新时代视角看待中国乡村发展问题研究,研究新时代中国文旅融合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彰显乡村文化旅游独特优势和综合价值,揭示中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中国模式。
研究方法上,以抽象论述为主,缺少严谨的实证研究,更缺少基于实地调研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主要内容
(一)探究示范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做法。
本研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选择乡村旅游示范村作为田野地点,研究者以旅客的身份进行参与式调查,对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者、消费者和普通村民进行深入访谈,从不同角度提炼其成功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
(二)探究乡村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成效。
乡村旅游是一种地域经济社会活动,对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有重大影响。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是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所以,本研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要求,探究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引导乡村振兴落实到具体乡村地域空间中的成效,总结提炼成效显著的村庄发展经验。
(三)探究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通过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最后的环节里,本项目欲通过对比不同乡村文旅融合示范村背后的转化机制,探究其之间的共性,进而总结归纳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技术路线
(1)前期通过从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上查阅相关领域文献,对文献进行梳理、述评。
(2)根据前期资料收集了解,敲定访谈对象并拟定访谈问题
(3)确定访谈的进行方式、提问的措辞以及说明,规定对调查对象所做回答的记录和分类方法等。
(4)访谈相关村庄的村干部、村民等
(5)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访谈结果,得出访谈结论
(6)梳理访谈材料,撰写报告
实施该项目所具备的基础、优势及风险
项目基础
(1)需求
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帮助人们逃离城市、资本和技术控制,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市场越来越多地转向旅游文化活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便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是乡村经济振兴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成员
项目组成员分布于传媒与法学院、商学院、设计学院有跨专业组队的优势。因不同专业成员的思维模式不尽相同,遇到问题时,比较容易引发思维碰撞,从而产生创新型解决思路。项目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已做了大量文献调查,且对学校五星社团“转型中国读书会”所组织的活动参与度极高,对其有较深的了解。
项目优势
1、深远呼应国家政策导向;对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战略。
(1)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当前,我国迈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2)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和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作为重大发展方向,以求打造依托于乡村自然景观、人文内涵等资源,以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形式为发展载体,以促进三产融合、带动乡村经济、维护社会协调、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旅游产业,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伟大目标,也为乡村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是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2016-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未来工作重点不是只抓“文”或者重视“旅”,而是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灵魂,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宝贵资源,旅游又为文化发展构筑重要平
台,文化旅游既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对促进文化和旅游的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
2、指导老师理论功底扎实;长期聚焦相关领域。
项目指导老师刘炳辉老师和郭晓琳老师均为优秀的青年学者,在管理学、社会学及青年问题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获得了国内顶级一线学者的好评。两位老师有着丰富的乡村调研经历和理论实践经验,曾于浙江省多个乡村开展调研,发表多篇学术成果,成就显著。对于共同富裕、乡村旅游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见解,能够给予项目组成员专业、耐心、细致的指导。
3、项目成员结构来源丰富;不同学科优势互补。
项目组成员为跨专业组合,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学、数字媒体艺术、财务管理等多学科构成,具备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设计学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系统学习过社会学研究方法,学科间优势互补,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项目成员曾多次跟随指导老师参与驻村调研,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项目组已经对浙江省内乡村旅游较为典型的村落进行了扎实的驻村调研,与民宿主、村内干部、村民等进行了访谈,对研究内容有了初步的实践积累。如2020年暑假,项目团队主要成员及指导老师在浙江省宁波市横坎头村、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鼎湖村等地进行驻村调研。在2021年暑假,项目团队主要成员及指导老师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梁家墩进行驻村调研。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可以为接下来的调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项目计划目标
2.1 研究目标
项目组拟通过此次的研究,在共同富裕这一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下深入了解当下乡村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现状,提炼经验和做法,总结归纳出一套可以推广的路径机制。
2.2 主要内容
(一)探究示范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做法。
本研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选择乡村旅游示范村作为田野地点,研究者以旅客的身份进行参与式调查,对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者、消费者和普通村民进行深入访谈,从不同角度提炼其成功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
(二)探究乡村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成效。
乡村旅游是一种地域经济社会活动,对乡村地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有重大影响。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是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所以,本研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要求,探究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引导乡村振兴落实到具体乡村地域空间中的成效,总结提炼成效显著的村庄发展经验。
(三)探究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通过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是乡村经济振兴和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最后的环节里,本项目欲通过对比不同乡村文旅融合示范村背后的转化机制,探究其之间的共性,进而总结归纳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项目预期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情况
1.形成研究报告一份,详细记录项目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总结一套可复制、可推广、效果好的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
2.将结论核心形成可传播式网络文本,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载体进行推广,使社会高校都能在此项研究成果中受益。
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
合理利用、充分融合乡村自身所具备的各类文化资源,或许是促进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亦是以县城为空间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而在此过程中,基层村庄的内部再组织化过程必不可少,只有组织起来的村庄才能够对内整合资源对外对接市场,而这对于一个高流动的社会而言,依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自然资源:梁家墩海塘文化助力旅游开发
梁家墩地处嘉兴海宁丁桥镇的东南部,毗邻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翁金线”,紧靠举世闻名的钱塘江,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总面积480亩。在历史上,这是容易受潮灾影响的重点区域,曾发生过200多次大潮灾。但在大规模基建投入下,像梁家墩这样曾经发展受限的偏远山海村庄也变得交通极为便利,发挥了自然文化资源实实在在的旅游经济价值。相比临近的盐官、老盐仓等历史悠久、开发完善的景点,梁家墩的起步较晚。面对一系列困难,梁家墩则剑走偏锋,以“静谧农村”“小众水乡”为卖点,加上其“免收费”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潮。这也是梁家墩平地起高楼的第一桶金。大潮的存在是梁家墩从一众景区村庄中脱颖而出的亮点,亦是梁家墩“免费的广告”。
梁家墩发展乡村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个小村庄坐拥天下奇观钱江潮和中国公路活化石翁金线两大优势,有着“四门八窗”式传统民居和“枕可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在梁家墩漫步,一分钟即可到达钱塘江堤上,夜里在江边民宿中听风而眠、枕江听潮,可谓惬意至极。
若想发展乡村旅游,青山绿水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奇山异水。奇山异水以观光为目的,而秀山丽水则不然,它具有家庭社会情境重建的作用。梁家墩不仅有奇山异水,也有秀山丽水。有潮的地方,世界罕见,具备独特景观性,但是它也有乡野。所以梁家墩兼具情境旅游和观光旅游的特点,这便是它的一个自然文化特色。
在2020年“七普”人口数据中,我们城镇化的比率达到63.89%,比2010年上升14.21个百分点,按照李昌平的理解,未来中国村庄的30%可以通过乡村旅游实现振兴,然而10%将被城市化吸纳,另外60%则会自行消亡。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对乡村有明显的资源汲取倾向。因此并不是所有村庄都能通过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大部分是不可能振兴的,而是要走城镇化道路。梁家墩代表了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文旅景区村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红色资源:横坎头村革命老区打造共富样板
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中心往南20公里处的四明山北麓,村域总面积7.3平方公里,总农户871户,总人口2473人。该村是宁波余姚梁弄镇境内的四明山革命老区,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与日伪顽作战 643 次,攻克大小据点 110 个,有“浙东小延安”的美誉。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以及各种因素制约,横坎头村在革命胜利后的很长时间里陷入沉寂,甚至被列为贫困老区。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此考察调研时作出了“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重要指示。鼓励大家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横坎头村依托其红色旅游资源,转变思路,把革命历史变成促进村庄发展的资源。横坎头村在过去一直是中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四明山区开展抗日与国民党顽固派围剿的游击阵地之一,对抗战胜利前夕解放浙江等地具有重要意义。横坎头村现存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革命旧址,一度是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中心。回顾革命年代,横坎头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浙东红村”,并且与总书记结缘——一次视察、两封回信,助力其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奋力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使得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横坎头村因为这两次回信,政治地位得到了巨大的跃升。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该村目前的发展定位是“红色引人,绿色留人”,将村庄已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小水果种植业与周边的绿色旅游资源对接起来,同时加快村内4D影院、文化公园和相关娱乐配套设施的开发,吸引游客从当天往返的参观学习到留宿过夜的短期旅游,通过文农旅一体化推动村庄的发展,促进村内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村庄与村民的整体收入,以实现共同富裕。
项目实施进度
时间(年/季度)
研究内容 2022
具体做法
一 二 三 四
前期文献收集 √ 从中国知网、spring等数据库上获取文献。
提出访谈问题
确认访谈对象 √ 根据前期资料收集与了解,确认访谈对象并拟定访谈提纲。
制定访谈计划 √ 确定访谈的具体形式、背景说明以及提问的措辞,规定对调查对象所做回答的记录和分类等标准要求。
进行正式访谈 √ 访谈相关村庄的村干部、村民等。
访谈回收与分析 √ 整理访谈资料,分析访谈结果,得出访谈结论。
报告和论文写作 √ √ √ 梳理访谈材料,撰写报告。
完成情况:截止目前,从项目前期的文献收集、抽样访谈,到试调研、访谈回收与分析,再到最后的报告和论文写作,所有工作均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