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未来——基于多元共生理念下的浙南渔村空间营造
作品编号:ILIA-S-202312012
主创姓名:苏越
设计成员:潘鲁谊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共生未来——基于多元共生理念下的浙南渔村空间营造
院校名称: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施俊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平面图
设计说明
对渔岙村的设计定位,主要是围绕“山海渔岙,共生未来”的理念。整体围绕四大核心要素:多元文化共生融合、多样生态共生修复、多维产业共生联动、多用生活共享诗意。在整体空间营造上呈现出千年堡寨的气魄。并在其中融入山海诗画理想,打造出一座新材料与古老建筑和谐共生的新型渔村空间。让整个渔村空间沉淀着历史的厚重,生活的惬意与向上的活力,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为渔岙村创造更多的价值,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整体的设计目标在于:首先要重点保护、修复好渔岙村内的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建筑、遗存。这有利于具有历史文化村落之称的渔岙村保持好历史真实性。其二,保护好渔岙村内各项非遗文化,使其成为苍南县军事堡寨文化和渔业紫菜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其三,保护、维护好渔岙村的历史风貌、传统特色及整体山水格局,使之成为中国沿海传统历史文化古村落的活化石。其四,通过整体的改进和完善,提升渔岙村的居住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宜居、舒适的村落聚居地。结合地域优势,引导绿色产业发展,调动村民参与发展建设,使渔岙成为自给自足的美丽渔村,最终把渔岙村打造成为浙南渔村地区 " 一山、一海、—环、两带、三片、多节点” 的示范样本渔村。
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设计感悟
从渔村景观的营造上来看,可以科学合理的利用渔村这一特殊空间的优势,设计具有独创性的空间范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社会层面上来看,渔岙村空间的更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渔村生产结构转型升级。此外,还能丰富渔村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素质等。
设计亮点
以温州渔岙村为样本,开展对其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四个维度的空间营造研究,分析其空间形态和更新方法,探究空间中多元因素共生平衡的可持续状态,以此提出“多元文化共生,多样生态恢复,多维产业联动,多用生活共享”的浙南渔村空间营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