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源”计划——多元产业孵化视角下河源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产业振兴发展模式探索
作品编号:ILIA-S-202211367
主创姓名:张家瑜
设计成员:曾怡瑞 张霖露 陈哲
申报类别:其它 - 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站设计
项目名称:激活“源”计划——多元产业孵化视角下河源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产业振兴发展模式探索
院校名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卢丹梅 卢丹梅
设计时间:2022-07-15
项目地点: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
项目规模:347562m2
项目类别:其它-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站设计
▲前期分析、总体思路和总平面图
首先,从场地资源、高校资源、产业基础资源三大方面出发,对场地进行深入的前期分析。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乡村振兴需求、大湾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需求,以及综合分析地方产业发展的八大技术难题后,明确提出场地“技术示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四大发展目标。
其次,以乡村振兴孵化器为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地明确现代农业试验站的发展定位。提出以“种业+科技+教育+景观”四位一体孵化器模式建设试验站,明确“科技创新、产业示范、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四大发展方向,争创国家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大湾区人才培养及科普教育基地、粤北乡村振兴双创样板区、河源现代农业示范地。
设计说明
河源现代农业试验站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牛生塘村到角自然村,处于灯塔盆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农高区核心区范围内,其规划总用地面积347562m2,约520亩。
为实现“技术示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四大发展目标,作为服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试验站,场地以破解地方产业技术难题为出发点,依托高校内种植、养殖及景观三大领域内生命科学、风景园林、农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交互支撑,以“孵化器”为理论基础,以多元化的高新技术服务支持,以高科技、强服务为目标,搭建“校+企+基地”共建生态系统,形成“种业+科技+教育+景观”四位一体孵化器模式,在此基础上孵化以绿色生态种养技术为特色的林下循环农业区、以高新植物无人栽培技术为特色的管理服务区、以智能立体蔬菜栽培种植技术为特色的新型蔬菜培养区、以“三化8R”绿色低碳农业关键技术为特色的绿色低碳种植区,和以智慧休闲农业体验模式为特色的智慧滨水休闲区共五大智慧农业空间。各类空间高效利用,实现孵化器以种业为核心产业层层孵化富民产业、孵化高新技术、孵化技术人才,同时成为广东省乃至整个大湾区的农文旅生产景观示范窗口,最终激活地区整体发展。
▲分项实施策略和规划布局
明确“四位一体”指导意义。分项实施策略。从科技(驱动引擎)、种业(核心抓手)、教育(文化精神)、景观(表达媒介)四方面分别构建逻辑、演绎空间,完善孵化器,层层孵化富民产业、孵化高新技术、孵化技术人才,同时成为农文旅生产景观示范窗口,最终激活地区整体发展。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控规交通体系形成 “一轴一心两带五区”的功能结构。其中用地类型对应各功能分区:建设用地-综合服务区,基本农田-绿色低碳种植区,林地-林下循环农业区,一般农地区-新型蔬菜培养区,河滩地-智慧滨水休闲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旅游规划。
▲分区设计1
落实各区产学研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在“资源整合-孵化-输出”孵化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区功能和种植类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各区设计内容。包括:综合服务区以整合智能控制技术和服务体系为依托,落实“1+3”发展模式,层层落实园区管理中心、无人农场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展示区,孵化输出先进无人技术、优质研学游服务;新型蔬菜培养区引入高新科技、高校资源和种业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植物工厂和种苗中心,提高蔬菜种苗的品质,加速新品种的开发应用,解决工厂化育秧技术难题;林下循环农业区重点研究健康茶油及其新产品生产技术推广,构建“构树+灵芝+菌渣”林下种植循环模式和“杏花鸡+有机肥+油茶”林下养殖循环模式,总结示范林下种养模式经验和技术实践。
▲分区设计2及鸟瞰图
绿色低碳种植区以解决低成本的水肥一体化及机械采摘作业技术、鱼(蟹、虾)稻共生技术为导向,创新性地探讨“三化8R”绿色低碳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应用,通过稻鸭共作等农田复合种养模式以及作物间套作与轮作等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来重建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有机肥、绿肥、农作物秸杆还田等平衡配施技术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进而减少乃至替换化学农药的使用和高度依赖,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智慧滨水休闲区主要发展农文旅产业,打造农事体验、稻田美育、滨水休闲等活动空间,积极研发各类户外研学课程,吸引大中小学生前往参观,打造成为某农林高校自然教育基地示范点。
设计感悟
我们将眼光聚焦于乡村产业振兴,通过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各类资源,以科技手段孵化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各类产业,以期带动经济发展,这便是我们构想中的“源”计划。智慧乡村是对未来乡村人居的畅想,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尽管这只是我们一次并不成熟的探讨,但是也希望可以“以吾之见,助农兴农”。
设计亮点
第一,从资源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三大导向出发,对场地进行深入的前期分析,明确其发展目标。资源导向分析场地资源、高校资源、产业基础资源;问题导向分析地方产业发展的八大技术难题;需求导向分析人才培养的需求、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乡村振兴需求、大湾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需求等。基于以上分析梳理,对试验站提出“技术示范、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四大发展目标。
第二,以乡村振兴孵化器为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地明确现代农业试验站的发展定位。提出以“种业+科技+教育+景观”四位一体孵化器模式建设试验站,明确“科技创新、产业示范、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四大发展方向,争创国家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大湾区人才培养及科普教育基地、粤北乡村振兴双创样板区、河源现代农业示范地。
第三,明确“四位一体”指导意义,分项实施策略。从科技(驱动引擎)、种业(核心抓手)、教育(文化精神)、景观(表达媒介)四方面分别构建逻辑、演绎空间、完善孵化器,层层孵化富民产业、孵化高新技术、孵化技术人才,同时成为农文旅生产景观示范窗口,最终激活地区整体发展。
第四,尊重用地基础,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分水稻、蔬菜、玉米、鱼塘等种养用地,结合旅游研学设计,充分展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并以种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模式为引擎,串联乡村全局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五,构建校企合作运营机制,确保试验站日后的正常运营。试验站以产品展示为媒介,主要收入在企业销售市场,导入具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实现以企业运营支撑场地资金流动和日后管理,保证场地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