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为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混合湿地农业景观规划

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30 00:45

投票数

674

浏览量

6358
作品编号:ILIA-S-202211184
主创姓名:赵孟科
设计成员:陈佳诚 王兆铭 刘敏娜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项目名称:渔农为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混合湿地农业景观规划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梁锐 王伟
设计时间:2021-12-06
项目地点:山东省莱州湾
项目规模:180平方千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

▲场地解读

设计说明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气候问题加剧,极地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已成为沿海城市地区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海平面上升这样一个环境的大背景下,沿海城市尤其是海拔较低的地区受到海洋灾害的风险将会不断上升,包括海岸线侵蚀、低海拔地区淹没、风暴潮频率增加等。 场地位于山东省莱州湾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海岸自然生态湿地也成为了链接海洋与城市生态地域之间的纽带,在维持海岸带环境健康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栖息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对对沿海地区的驳岸生态的破坏,方案采取一系列自然生态调节手段,对沿岸及沿海内陆地区进行韧性景观设计,利用自然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产生环境适应性。场地由于地处沿海,且山东省平均海拔较低,周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受威胁程度高,居民工、农、渔产业脆弱性强,更加依赖本身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经济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本方案还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补全滨海地区相关产业结构,提高沿海地区不同产业的关联性与稳定性,增强对该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的保护与恢复,利用生-景-济的综合手段调节维护该地区的自然、社会以及居民个体。

▲策略设计

▲方案演绎

▲装置设计

设计感悟

应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驳岸生态的破坏,方案采取自然生态调节手段,对沿岸及沿海内陆地区进行韧性景观设计,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产生环境适应性。场地由于地处沿海,且山东省平均海拔较低,周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受威胁程度高,居民工、农、渔产业脆弱性强,更加依赖本身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经济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

设计亮点

对于沿海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缓解自然海岸线减少、土地盐碱化严重、沿海居民生产生活用地减少等问题,方案设计了以生态、经济、生活为导向的三大策略: 一:生态修复自然防御——主要以滨海驳岸生态修复为主。 二:滨海区域产业适应性发展——如农渔产业混合模式。 三:观赏性景观设计——农业用地景观化,丰富居民生活环境。 基于以上策略进行的一系列设计,旨在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生存状态,使滨海地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更好的适应性。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