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之上——深圳保障房住区规划及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22/08/30 18:42

投票数

5070

浏览量

20585
作品编号:ILIA-S-202211163
主创姓名:王宇轩
设计成员: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项目名称:廊桥之上——深圳保障房住区规划及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林姚宇 边防
设计时间:2022-01-07
项目地点:深圳
项目规模:11.9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效果图+平面图+前期分析

基地目前处于孤岛状态,被南侧的闲置绿地和北侧的城市主干道包围,该方案希望通过设计连接住区、城市和自然,打破基地的孤岛效应。

设计说明

该项目是本科三年级的课程设计作业,项目基地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红花岭工业园区,占地11.9公顷,计划将原基地内的工业厂房拆除,用于建设新的保障性住房。 中国过去的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了工人阶级的部分居住问题的同时也遗留下了“低端社区”的居住隔离问题。在深圳土地资源紧缺和人才需求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今天的保障性住房开始服务于更多的青年群体和高端人才,也面临着更多的社会性问题——高建筑密度和高容积率的居住区牺牲了居民广泛的公共权利和社会福利,加重了社会归属感的迷失。 因此,如何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生活品质和社区认同感是当下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该方案以景观和公共空间为导向打造了一条贯穿住区、连通北侧城市主干道和南侧自然山体的立体廊桥,形成了连续的漂浮中轴线,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融合,重新定义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意义;另一方面消解了保障性住房的封闭性,推动庞大的社区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唤醒居住的社会性。 “廊桥之上”意味着将首层的使用功能还给城市,鼓励居民使用廊桥的二层空间和灰空间进行日常活动,以此来缓解高密度高容积率社区对公共空间氛围营造的压迫感,探索城市化背景下未来居住空间的新模式。

轴测图+效果图+分析图

场地结合廊道和景观形成了城市门户、城市客厅、城市花园,在不同空间营造出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

节点详细设计平面图+前期策略

方案选取了基地中部的一个片区作为详细设计节点,结合景观廊道形成了大量的灰空间和微型活动空间。

节点效果图+剖透视

选取节点在东西方向上形成了一系列变化丰富的公共空间,并对住区的自然生态做出了回应。

设计感悟

该项目对保障性住房做出了新的思考和探索,认为今天的保障性住房不应该是偏远的低质量住房,更应该关注其与城市的关系。该方案站在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角度为居民和市民营造了一个嵌入住区、连接城市的漂浮花园,打破了过去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生活的割裂状态,鼓励利用景观和基础设施打造开放的活力社区。

设计亮点

1.回应了场地,打破了原有基地的隔离状态,连接南部的自然山体景观和北部的城市主干道,强调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2.创造了二层的步行系统,缓解保障性住房的高密度高容积率对公共空间氛围营造的压迫感,鼓励人们进入二层空间活动,将首层的功能还给城市。 3.回应了中观尺度的街区设计,利用绿地景观和微型公共空间创造住区和城市街道之间的灰空间,营造开放积极的活力社区

上一篇:蜂·生

下一篇:共缔造,兴孙塬

投上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