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祯院士:诗意棲居境,生生不息景

来源:孟兆祯    

孟兆祯院士出席第五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主旨报告


孟兆祯:尊敬的各位同仁,尊敬的不远千里来到的外国同行大师们,对你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我们中国的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大家表示欢迎。今天我讲的主题是《诗意棲居境,生生不息景》。我们党中央强调生态优先,生生不息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态观。第一个生是生物,第二个是生物的生命,就是生物的生命持续发展,永远不息。诗言志,每个人活着都有志向。

    生,引申为生命,人与生物的统称。生物与环境之环境称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宜持续发展。人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不同于一般的生物,区别于在有社会性、有文化要求。人总是从人的要求对待宇宙,我们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前一句是世界人民的共性,后一句是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特性。这是中华园林的特色,不但从人的要求生态,还要以自然的人化要求生态,园林的综合效益为环境效益一、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生态是环境效益的根本,但不应孤立生态,甚至于把生态驾临于综合效益之上,生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诗情画意造空间,综合效益化诗篇,巧于因借彰地宜,人与天调境若仙,这是我对我们中国风景园林的诗赞。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就有历史传说。尧舜都说天地有大德而不言,大德曰生。这个意思天地就是自然,自然的大德在于提供生物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历史传说是可信的。现在在北京紫禁城,护城河西北脚的北岸,还有一个木牌坊,这个木牌坊就是大德曰生,认为一切生命都是自然赐予的,自然大德,自然为什么有大自呢?就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我国生态的座右铭是“生生不息”,

    《易经》说“生生之谓易”,指变化中新事物产生,为宇宙根本原理。《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清代戴震说“气化流行”是生生不息的总过程。佛家谓“本无今有叫作生,而能生此生则名生生”,生生不息就是生物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互相调和。生态主要因子是空气、水、太阳、植物和土壤,山水几乎可以概全这些因子,我国版图60%以上是山是水。

    上古,没有陆上的水道是没有河流,高上雪融泛漫而下造成洪灾。夏禹以疏导开江河导入海而治水成功。开河道之土沿岸推“九州山”,生民上山得生,这上升到哲学便成为“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仁者动,知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理。

    李冰父子传承并发展了禹治水的传统,在四川性早都江堰治理岷江至今有效。在理论上将疏浚发展为治水十子诀铭刻石上。“安流湏轨”,湏就是指必须为水流提供水运行的轨道,就是河床。

    岷江流量大,而水流急。尤以乐山一带最为严重。在自然河床容量不够的条件下开山辟人工河床,就是青衣江分散洪水。在都江堰也辟山开江,在以岷江为主流内河上分开外河调剂水和沙。水土冲刷必然带来沙土,沉淀在河床底,从而缩小了过水断面。后面加了六个字,如何来管理,这六个字就是“深掏滩,低作堰”。这样就是跟中央号召的,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这个就成为我们治理水、管理水的要诀,至今都江堰还在继续。

    杭州西湖之所以当今还存在,就是治钱塘水历代深掏湖底沉积的泥滩的成果。水容两大了就没有必要做高堤堰了。并利用疏浚的土形造了白堤、苏堤和湖中散点的三岛。不仅改善了游览交通,就地平衡突防,更重要是划分了水空间,为西湖十景创造了“景以进出”的环境。这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形成的,长期的不是短期效益,而且集体的智慧。

    古代设“壕塞官带”主管开湖职务。杭州州府官员的考核也以治水为主要内容。因此,治水是中国的国家大事。很多“地方志”上都有“国必依山川”的共识。并非山水服从城市建设,而是城市建设服从山水,自秦以来都有不同特色的“引水贯都”制。北京相对的主要因素是西依太行、东襟渤海、西有永定河、东贯潮北河,城市依托山水发展。

    园林的理水要“疏水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和“山不让土,水不择流”。苏州地下水位高,园有和地面水相连如藕园。否则与地下水相通如怡园。环秀山庄是飞雪泉、二纳降水并自东墙屋檐水引入池、三通地下水、四西西北墙邻家的井中凿墙脚洞引山溪贯洞下流入池。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泉的水量是大的,压力是大的,可以把整体的水压成雾状,像雪一样的分子,这对于考察古代的现实是很有意义的。

    元代,郭守敬发现北京的水源在昌平神山百浮泉,为了接纳西山径流和保持高水位,不从清河地南下而径自西导植太行山下才径南流,广纳西山地面径流。至玉泉山再会集西山地下泉水,开二池,一持高水位、一沉淀泥沙才汇到昆明湖作为北京的源头。

    清代乾隆策划清漪园时,将翁山泊往东扩大至山水相映。原东堤龙王庙改为孤岛留湖中。在万寿山难免东段闪耀有广袤的石台伸向山湖间,是观生意。后溪河引湖水东进。在后山西谷口设桃花沟集中汇水北出。鉴于流量大、流速快的山洪有冲击河岸之忧。便将湖面扩到极大且呈喇叭形,缓和了水势。从水景而言,前面关隘将水面压缩到不足三米。到此忽而放开,极尽收放之能事,至东谷口同样山洪下泻之处。

    后山西段小建筑群、组合单体结合。尤以赅春园中的清可轩借脉通太行山的一卷天然石壁为南墙、生态、景观两相宜。诗曰:“乾隆十七年,恰当建三楹,石壁在其腹,山包屋亦包——颜曰清可轩,可意饶清淑。梦径披芬馨……把真正的假山放在房间里面达到消暑的目的,乾隆为清可轩写了40多首诗,还有现在诗态两个字刻在石头上,充分说明了景为稳态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涵物质与精神。人养生必养心。人行事都基于感发,感发莫过于志。诗言志,中国园林诗意栖居以文载道,面文心。借景名、额题、楹联和摩崖石刻等建立游人和设计者交流的平台。

    西湖十景前两字多是境,使役的环境;后两字是景物的形象,西湖联曰:

    鱼戏平湖穿越岫,雁鸣秋月写长天。

    玉镜净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

    冰壶……当头

    点缀湖山评级花鸟,……广注鱼虫。

    虎跑泉联:

    愿借吾师手中半叶……热

   理安寺联

    碧螺澄法雨,绿树荫

    植物是园林要素,若要植物为人创造生态环境,人先要为植物创造生态发育的良好环境。诗意山水间架塑造。大地形形成大气候,小地形形成小气候。《广群芳谱》开卷便是天时谱,居此产生“花信风”。

    扬州的个园以竹石感发四时季相,竹子生长,晚上能听得见长的声音,一夜就可以长1厘米到2厘米。石涛四时论“春同莎草发,长共云水连”诗意。夏山“夏地树常荫,水边风最凉”。池荷清香由爬山洞抽送至山上亭中石桌空处,人们可坐享清香。

    秋山“寒城意以眺,平楚正苍然”。用安徽产的宣石犹如石上覆雪,最后在冬景上有一个圆形的漏窗表示东去春来,周而复始。冬天去了,害怕春天不来,所以养心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有了物质生态自然山水环境再融入诗意栖居之意陶冶精神,两全其美。一路沿溪花覆水,几家深树碧藏楼,绕屋一湾水绿,迎轩数朵峰青。体现了中华民族“景面文心”和“物我交融”的特色。中国生态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时下重点生态还在与水协调,汶川泥石流是地震的帮凶,基本原则是刃具环境占领了泥石流的通道。泥石流没有轨道运行必然成灾。甘肃舟曲又一次剥夺了不少生民的生命。山城镇建设往往争占谷底平地,山谷是汇水线,首先要规划泥石流的通道。泥石流以水为动力,减少暴雨地面径流,主要靠种树木,胸径为十几厘米的乔木,每年可以吸收100公斤的降水,地上的腐植层能够吸收大量的降水。海绵城市是依靠植物来吸收水,存在地下水银行。在有水源的前提下,人居环境高层要从谷底提升,广西北部少数民族择居小山顶而免遭洪水之灾。广西巴马还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乡,贯通境内的主要河道,取名“盘阳河”,人有阴寿和阳寿。

    管子告诫世人,说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尤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地球上水陆的比例是经过长期历史性顺应而形成的,而人之贪梦想土地增长。长江出海口多有泥沙沉积成陆地,如上海的崇明岛。上海的土地面积每年可以增加,但是还不满足自然的沉积,提出了促瘀的政策,就是在向海水出口的一面花了好象亿筑石坝来稳定瘀积的泥沙唯恐冲走,岛也因为人工促瘀而日渐增大。

    报载长江入海口漂浮物汇集不散,显示出出海口已经不通畅了,在黄浦江中还大量填矿造陆,地面上设计建设很好的森林公园,实际上都是大量的泥沙填充出来的,这无疑是减少了黄浦江水道的水容积。世界海平面23年升高7厘米,我国海平面升高值大于世界海平面升高的平均值,填江造陆的城市岂止于海,武汉的沿江公园也是瘀填出来的,填陆越大江河容水量越小,于是形成了低流量,逼的我们加高堤坝。

    建国初期与现在的上海外滩,堤岸升高了多少?昔日可观江景,今则两米左右的堤,使人近江而不见江。中央号召让市民看见山、看见水,也违背了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中央的精神。由于垫起地面,外滩沿江种植成为了不通地气的屋顶花园。与人行道靠2米多高的台阶衔接。前不久挤死人主要是在台阶上,我们要痛定思痛。我在上海评为园林城市的会议上提出过外滩建设的异议。近年考察崇明岛,又写出了专题书面报告上呈,湿地开发主管单位负责人跟我们总结,说自开放以来数年统计,候鸟的种类和数量持续下降,要把候鸟的天堂变为人的天堂,已经说明了候鸟持续下降,为什么还要逆天而行呢?这样必然造成虽成必败的可悲下场,令全国人民心痛。

    我国总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各行各业的建设都必须结合中国的特色,习古、研今,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生态观将永远持续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提醒:速记稿可能与演讲有出入,请以视频演讲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