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报:大数据时代中国风景园林何去何从

来源:骆会欣    

\

4月26-27日,“2014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长春峰会暨艾景奖·第四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园林、建筑、规划以及设计界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数据时代中国风景园林何去何从。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设计师的责任与创新、学科的融合与交叉,艾景奖的现在与未来等话题成为峰会上众专家热议的焦点问题。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大自然,我们不要过多地惊动它、干扰它、破坏它,而是要让我们的城市能够融入大自然,要把我们的家轻轻地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努力做到习总书记在城镇化会议上所讲的‘要让居民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峰会论坛上,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学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泽也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领域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共同向与会者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多么重要。

“今天是大数据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打破学术壁垒,打破学科界限,打破思想上的固步自封。园林景观作为应用学科,也必须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去认真思考和掌握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向,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必须融入国际化、多元化格局当中。”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帆的发言不仅代表了众艺术院校的思考,对其他背景院校对学科的发展建设也是一种启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杨锐教授以一条极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对风景园林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现在的中国风景园林实际是当前中国社会环境各方面非常需要的一个专业,需要园林、建筑、规划以及设计这四个背景的院校合作起来,才能完成21世纪初中国风景园林的任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主任成玉宁教授则从各院校如何扬长避短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尽管风景园林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对一个设计优劣的评价还是有章可循的。该校的数字景观实验室正是从不同尺度上对设计作品进行科学层面的解读,将定量工作引入到定性工作中。

如果风景园林这个专业不把自己从锦上添花的专业变成一个雪中送炭的专业、从一个美容美发的专业变成一个医生护士的专业,这个专业实际说是有愧于这个时代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锐的发言得到了一线景观设计师们的一致响应。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EDSA Orient总裁李建伟对当前变得越来越通俗化的景观充斥市场表示担心,他认为风景园林不能只是为了贴金,只是做表面工程,而应当找到这个行业的核心价值观,承担起改变城市生态、改变城市生活环境这样的责任。在人居环境建设中需要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建筑和城乡规划已经在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需要有一个专业在保护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而风景园林恰恰是有这方面潜质的,所以我们应建立起以资源环境和遗产保护为目标的风景园林,这是时代赋予这一学科的责任。

“以人为本“是当前景观设计中的普适原则,然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副院长李存东在多年的设计实践中却有了不同的感悟,他认为更应该倡导“以自然为本”, 要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考虑,在设计中要通盘平衡人和自然、自然和城市、城市和植物、动物的关系。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延续自然生态,才能保持人类文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自西班牙的著名设计师路彬(Alex Camprubi)分享的则是他关于智能景观”的思考。他建议从信息的角度去理解“智能景观”的概念,他认为智能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实际上是信息的一种整合。他建议应该建立景观行业的情报收集系统,将设计师所需要的信息建立起一个数据库,让世界各地的所有景观设计师都能够分享,那我们的景观设计将变得更加持久、更加精细,这将给我们行业带来一个飞跃。


免责声明:来源于互联网,由本站整理发布,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