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作品
第五届艾景奖十佳设计奖 | 乐山五洲汉唐居住区景观设计

艾景奖组委会

2016-01-11

8032

导读: 在四川乐山,有一处斩获2015年度艾景奖十佳景观设计的佳作——乐山五洲汉唐居住区景观设计。项目规模达92569.5万平方米,由成都黑白之间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精心打造。作为典型新中式项目,它巧妙融合“古”与“今”,尊重乐山山水城市特征,打造“水上院子”。从文脉、活动、技术三层面贯彻可持续景观理念,运用生态水循环系统等,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快来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可持续发展的居住之美。 

设计说明:

五洲汉唐是一个典型的新中式项目。所有的设计矛盾点都在于“古”与“今”延续、融合。 这样的延续、融合,从另外一种解读来讲,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 在设计上,我们尊重项目所在地乐山:山水城市,的城市特征,延续了乐山人民靠山而居,临水而乐的生活状态,抽象了传统川西民居抬梁式的结构特征,提取了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规划了适宜现代人生活 需要的景观流线和功能节点。


在设计上,我们根据建筑总体规划设计了五个庭院,打造“水上院子”这一景观理念。文化上运用水 的九品,赋予庭院以不同的文化主题和卖点,着力营造统一的文化意境与多变的空间感。设计将文化符号 贯穿至整个项目的各个细部小品部件,而通过植物及构筑的穿插遮挡构建出不同尺度的庭院空间,对应不 同功能需要的人群规划相宜的动线,让居住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体验或私密或开放的丰富景致。在技术和材 料方面,设计运用生态水循环系统及节能材料减少能耗,同时选用仿古仿真材料软化人工与自然的界限, 让自然与居住活动环境互相渗透,相互依存。


项目整体贯彻了可持续的景观理念,从文脉、生活习惯和技术材料三个层面全方位营造与时俱进的居 住区景观,通过项目的实施来践行宏观的概念,为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一些借鉴。


1总平面图

2整体鸟瞰图1

3整体鸟瞰图2


4效果图1

5效果图2

6效果图3

7效果图4

8效果图5

9效果图6


设计感悟:

可持续景观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命题。但究竟什么是可持续,什么又是可持续景观呢?通过大量资料与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关于可持续的讨论,切入点都集中在生态和技术层面,且相关项目多为公园规划、湿地保护、生境恢复等。
这就引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一,可持续是否仅仅局限于生态和技术层面?其二,除了这些特定项目,其他类型的项目是否也应追求可持续发展?
我们知道,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是复杂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留下的印记。而可持续景观,则是这种地域空间实体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体现。它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自然、创造文明、适应自然、延续文明、改造自然、创新文化的综合反映。
可持续景观与整个自然和文脉环境紧密相连,并且会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类习惯的改变而持续演变,它并非是单一固定的形态,而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基于此,我们认为可持续景观至少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1.文脉的可持续:包括自然、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它强调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城市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的和谐共生。

2.活动的可持续:涉及习惯、爱好、审美等方面的可持续性,意味着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日常活动和行为习惯,满足不同人群在兴趣爱好和审美追求上的需求。

3.技术的可持续:包含生态、材料、技能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要求在景观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运用生态友好的技术、环保耐用的材料以及先进的专业技能。

基于这样的思考与分析,我们对可持续的概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进而也引发了更多关于景观设计的思考。
以乐山五洲汉唐项目为例,我们正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研究、讨论、设计与施工,如今项目已逐步成型。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我们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客户和用户的认可。
“可持续” 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我们认为,秉持这样的思考方式和设计手法所打造的景观,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需求,持续进行改进与提升。不仅是景观设计领域,其他行业也应借鉴这种理念,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浅显的思考与实践,能为 “可持续设计” 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

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总占地:92569.5 平方米

建筑占地:21313.87 平方米

建筑密度:23.02%

绿地率42%

容积率:3.7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乐山五洲汉唐居住区景观设计

单位名称:成都黑白之间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乐山五洲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主创姓名:唐盈

成员姓名:张玮 钟懿 曾霖

设计时间:2013.04

项目类别:居住区环境设计

项目规模:92569.5 万平方米

项目地点:四川乐山

获得奖项:艾景奖2015年度十佳景观设计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