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宋春华副部长:关于园林景观建设的思考

中国建设报

2013-05-21

5868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名誉主席、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在艾景奖2013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启动仪式上的主题演讲

     

艾景奖2013第三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竞赛和奖励基金已正式启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有一个非常好的主题——“绿色生态·低碳生活·美丽中国”,主题取向鲜明,就是绿色、低碳、美丽;二是有广泛的参与性,国内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机构和多专业、多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加;三是有强大的专家团队参与,使评审工作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四是有一个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所以我想这次活动一定能为国际学术交流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次活动展示我们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成果,同时我们可以提携新人,给有才华的设计精英一个机会,可以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由此我想就学术和专业层面谈两点意见。

第一,园林景观行业要为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我讲三点理由:

1)国家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园林景观行业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重大国策,也是国际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园林绿化事业是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园林景观行业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看到在学术理论、专业技术、工程实践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是我们加强行业基础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可以一展身手大有作为的。

2)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宜居宜业的城镇化、是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城镇化,这就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新型城镇化是“新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撑与推动,仍然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关键是不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城镇化老路。

当前一些大城市、城市密集区域(甚至一些中小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存在着土地、空间、能源、水源和其它资源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的严重透支而难以为继的情况,而且由于发展趋势加快,而环境修复和资源涵养及补给能力的滞后和不足,使得生态问题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加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所付出的健康成本和对生产力所造成的伤害也越来越大,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园林景观行业如何为绿色低碳发展,为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作出贡献,是我们直面的问题。

3)建设“美丽中国”,园林景观行业要有新的作为。

要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这既是发展的方向和美好的愿景,也是现实的目标和迫切的任务。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当然也包括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资源瓶颈约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脆弱的基本情况没有根本好转。要改变这种状况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所能成的,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和不着谱的痴想,只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环境生态趋势会发生有条件的转变。环境的修复、耕地的保护、大气的治理、水质的改善、绿量的增加,与园林景观行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对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行业发展方略的选择、学术研究方向的调整、专业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等,都要有一个全面的审视和规划,并结合“新四化”全面推进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使我们的行业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努力与贡献。


_baidu_page_break_tag_

第二、关于推动“绿色生态·低碳生活·美丽中国”建设的几点意见。

1)加强生态战略研究,确定城市生态建设目标。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镇质量的总要求,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城市,由于规模性质、形态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生态本底、城镇化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等不尽相同,应结合各自城市实际,加强生态战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通过努力可望实现的目标。现在强调生态文明,不少城市又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口号。问题是,什么样的城市是低碳城市?低碳低到什么程度?是低碳还是超低碳,亦或是微碳、零碳?这需要有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和界定。这里涉及到多方面的碳足迹,除发展节能建筑、实行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等措施之外,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能源结构,不排放碳的清洁能源应成为能源的主体,甚至全部(零碳时),有的专家提出低碳城市要占到80%以上,这要经过论证和评价;另一个就是交通体系,如何减少对机动交通的依赖,实现绿色(低碳)出行,这是两个绕不开的棘手的问题。应该开展多学科参与、多专业交叉、综合性的研究,提出量化指标和相应措施,这样低碳城市的目标才能落地。至于说到零碳城市,更应谨慎,因为难度更大。现在,只有一个大型城市哥本哈根提出要在2025年建成零碳城市,准确的说是“碳中和”城市。哥本哈根乃至整个丹麦充分利用地理及气象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从而避开了化石类能源的碳排放,而交通方面则大力发展非机动车出行,倡导以自行车代步,骑自行车上班上学的比例目前已占36%,到2015年将达50%。为实现自行车优先的交通规划理念,他们修建了350多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按自行车每小时20公里的车速来调整红绿灯的间隔时间,而且有方便的自行车存放点,投币取车、存车退币,可以零成本出行。与此同时,对私家汽车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

英国贝丁顿试验住区,被称为零碳小区,其能源结构也很有特色。因为建筑物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冬季只需要少量辅助热源,利用热水贮罐散热,而热水的来源利用特殊锅炉高温碳化木材(非燃烧过程)而获得,每年所需的1100吨木质燃料,来自70公顷三年期的速生林地,每年采伐1 3的面积并及时补种,还可以利用木工厂加工产生的木屑。光伏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则为小区的44辆电动汽车充电,供汽车俱乐部成员使用,无须使用燃油汽车。

2)坚持规划先行,实现全面、全过程的控制。

城乡生态建设必须加强管理与控制,这种管理与控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事前管理控制,规划就属于事前管理控制;二是事中管理控制,主要是指常规的日常管理控制;三是事后管理控制,即处置既成违规事实。事前管理十分重要,规划控制可以科学指导建设,规范城市有序运行,减少或避免违法违规案例,防患于未然。规划是一个大系统,纵向上包括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规划和城市设计等,横向上则包括各类专业性规划,其中包括生态、园林绿化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绿色生态·低碳生活·美丽中国”建设同样离不开规划的控制,伦敦的“美丽转身”,是可资借鉴的经验。英国早期的城市化,由于缺乏规划控制,也出现过垃圾成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大气雾霾严重等情况,甚至有传染病疫情发生。二战之后,政府强化了以规划为主要手段的城市控制,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到2004年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其间有多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多种专业规划,这些规划都遵循了一条宗旨,就是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领跑者。伦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生态质量有了极大的转变与提高,实现了美丽的转身。

3)重视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质量。

规划的控制往往带有宏观和战略性质,战术性的实施和决策的细化与落实,则是依靠设计工作来完成的。设计是个很宽泛的范畴,就园林景观来说,这次竞赛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设计内容(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园区景观设计、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道路景观设计、立体绿化设计等),其实还不止于此,还应包括大型庭院设计、城市综合体环境设计等等。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设计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专业性的设计原则及要求,但有两点应该共同遵循与把握,一是要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要切合主题,用设计手段和专业语言去诠释“绿色生态·低碳生活·美丽中国”这一主题的内涵。二是作为设计,必须坚持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适用、经济、美观”这一基本方针。

4)鼓励大胆创意、提升园林景观的文化品位。

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示城市形象和品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当前对城市形象的趋同、城市特色的淡化所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大家多有抱怨,究其原因,是规划手法的近似和设计成果的雷同,也就是说我们的规划、设计缺乏创意和创新,甚至相互模仿、克隆。城市(包括其中的园林景观)之所以有特色,能形成集体记忆而各显其美,是因为城市存在着许多记忆场所,但大拆、大建的建设方式,使这些记忆场所毁于推土机下。城市是历史的城市,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我常把城市比喻成一个大的硬盘,但是我们总是频频去按删除键,甚至于格式化。而随之的新建又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彼此彼此,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新的记忆场所。模仿和雷同是创作的大忌,要提升城市和园林的文化品位,必须坚持创新,才能造就独特性和多样化,这实际上是个“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一条)。现在不少城市都在主办园林博览会,在办展模式上如何创新是个新课题,不少的博览会实际上是各地园林建筑的拼凑,各博览会大同小异,实际上也是一种千篇一律,园林文化和园艺技术的含量并不高,与其这样,倒不如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园林文化主题,开发建设一批专题性园林景观,可能会更具文化特色和艺术水平。另外,就园林建筑形式而言,也要注重把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园林建筑,既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能搞复古主义,在提倡传承文脉、继承精髓的同时,要坚持创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又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


_baidu_page_break_tag_

5)增加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精心设计公共艺术品。

相比高楼大厦,中国城市更缺少的是开放性公共空间,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休闲场地、广场节点、社区庭院中心绿地等等,这些直接服务于居民的公共空间明显不足。新区规划要留下足够的开放性公共空间,老区改建不但要保留原有的、还应开辟新的公共空间,使园林景观设计有用武之地。这些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公共艺术主要载体,许多城市的艺术地标,往往都布置在这些公共空间内,这是城市形象的亮点,形成城市记忆场所。

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灵活自然、亲切宜人,不必过分追求构图的几何性和意象的仪式性。公共艺术品的设置要考虑地缘因素,以反映地域文化为主,就城市雕塑而言,大量的可能是以叙事类、装饰类作品为主,那种纪念性、宣示性的雕塑,应做多方案的比较,审慎从事。

6)增强精品意识,提升园林景观建设水平。

园林景观除了生态功能、游憩功能之外,很重要的是观赏功能,是城市中可供欣赏的露天艺术品,园林景观建设应该精益求精。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一些园林景观作品,很难称之为精致,有些甚至粗鄙不堪。这里有尺度失控,形体失范,缺少细节,材料品质差,质感、肌理、色彩不理想缺乏美感,做工粗糙不耐看,绿化配置缺少创意无特色等问题,结果使园林景观的艺术质量大打折扣。特别是某些“赶庆典”、“赶日子”、倒逼工期的项目,往往是急就之章,后果是开张之后就返工,有的甚至难以修复而成为“垃圾”。有鉴于此,园林景观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宁可少一点、慢一点,也要好一点、精一点,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积累下园林景观的精品之作。

7)加强后期管理,做到永续利用。

疏于后期管理或粗放式的管理,都将加速园林景观的破败而难以永续利用。今天建了明天拆的园林景点(当然也包括建筑、城区)屡见不鲜,这种不可持续、不能积累的资源,不能称之为财富。加强管理对于园林景观来说,不能停留在建筑维修和环境卫生上,而是要强调管理的生态意识,实行生态管理。巴黎的生态管理制度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他们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植物的培育、节能节水、绿色废品处置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经过考评,生态管理达到一定水平颁发生态管理标识,计划到2014年,全市500多个公园都成为生态化管理的绿色空间,使巴黎更加美丽、浪漫和充满艺术魅力。

(本文系作者在艾景奖2013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竞赛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宋春华

原文链接:中国建设报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3-06/19/content_95249.htm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